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场“逆淘汰”现象的末端治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李节
日期:2015-01-27 15:46:15
,“只要无过,便是有功”,哪怕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要官位还在身上,依然会享受着官位所带来的惬意和快感。
三、釜底抽薪:官场“逆淘汰”现象的末端治理
官场“逆淘汰”现象犹如庄稼地里的杂草,长势快,枝繁叶茂,生命力顽强,若不及时拔掉,任其扩张蔓延,不但要与庄稼抢夺土壤内的养分,更会逐步挤压庄稼的生存空间,导致庄稼无法生长,甚至颗粒无收。治理官场“逆淘汰”现象,应该像拔掉庄稼地里的杂草一样,斩草除根,除恶务尽,既要加强源头治理,更要釜底抽薪,采取末端治理,强化对庸官的行政监督与问责力度,畅通官场的“出口”,把不愿作为或不能作为的庸官及时剔除出干部队伍,打消庸官的“无过便是功”的念头,打消投机钻营者的侥幸心理,从而彻底铲除官场“逆淘汰”现象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出口”与“入口”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平台两端,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前者的功能是甄别、筛选,把好干部选拔出来;后者的功能是把不称职的平庸干部淘汰出去,确保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工作存在着“入口松、出口紧”的现象。由于“入口松”,一些混进干部队伍的碌碌无为之辈,秉承“无过便是功”的想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又不能及时淘汰出去,造成了干部队伍的良莠不齐状况,甚至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疏通“出口”,一方面能把混进干部队伍中的庸官及时淘汰出去,另一方面又能激励广大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目前,有些省份已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从政策层面为疏通干部的“出口”做了实践探索,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缺乏刚性约束,在实践中由谁来发现、由谁来甄别、由谁来执行等操作性方面的欠缺使文件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做刚性要求,最终可能使政策沦为一纸空文,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落实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
畅通“出口”,强化官场“逆淘汰”现象的末端治理,除不断完善已有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外,还要逐步探索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针对领导干部的公开问询制度。譬如,人大机关或专委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行政机关开展公开问询,以掌握行政机关的行政意图和施政方向,了解该领导履行业务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人大问询的情况可纳入组织人事部门的考评内容,作为以后干部交流任用的重要依据。公开问询不同于官员单独向上级领导所做的工作汇报,后者选择特定的汇报议题和内容,事先做了大量充分的精心准备,尽管汇报起来头头是道,实际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却并不能得到真实的展示;而建立公开问询制度,可以设定某个特定的议题,也可以就官员履行职能范围内的其他议题由代表即兴发问,通过官员对“应该干什么、干了什么、如何干、成效如何”等内容的答询大致可以判断该官员的思维分析能力、履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公开问询制度,并使之常态化,好官得以展示形象,庸官则可能“亮丑”,从而让庸官切实感受到“为官不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官不是谁都能当,也不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