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信息社会领导力“角色迁移”及因应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惠娟 唐斯斯 刘叶婷
日期:2014-04-29 16:31:45
成组织愿景(贺仙芳:《组织文化视角下的政府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延安大学2011年学位论文)。但在信息社会中,追随者可获得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个性化诉求越来越明显,这集中体现在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年轻追随者身上。这些追随者对领导者的忠诚度周期在缩短,与组织的黏性在减弱,领导个人感召力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被强化的被领导者角色
1.被强化的个性诉求。“80后”“90后”等新生代群体已经步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作为在物质安全、资源充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熟知信息化、追求个性自由、极具创新精神的他们,更加渴望拥有随性而轻松的体验,渴望有志同道合的精神伙伴,渴望领导者对其价值观的认同,渴望心理上的自主与强大。此外,在信息社会中的移动互联化、社会化平台、自媒体传播等新浪潮的助推下,组织内的学习、沟通等方式被重新定义。极端个性化的诉求和自由主义的泛滥,将导致个人与组织层级结构不匹配、与权威领导方式产生矛盾等诸多问题,这使得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陷入一种新的领导力困境。
2.被强化的非正式沟通。在信息社会,崇尚自由主义、弹性工作时间和柔性领导方式的被领导者,更希望在工作环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与领导者的非正式沟通。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强化,非正式沟通增多。领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不再是亲自或委托少数人来制定目标,然后强迫、驱使、诱惑、要求或激励被领导者去实现目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被领导者讨论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并且与被领导者合作来完成共同的目标。非正式沟通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而以往传统的命令式沟通方式及其影响在逐渐弱化。
3.被强化的创新意识。国内学者霍国庆、苗建明等人在构建信息化领导力范式的过程中,根据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提出了创新、协同和个性三个普遍法则。他们认为:“信息社会的更本质的表达是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被领导者。”(霍国庆、苗建明:《信息化领导力范式》,《领导科学》2010年7月上)被强化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信息社会,随着知识获得渠道的多元化和便捷化,被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探索创新能力的增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创新周期在缩短。在信息化时代,受益于海量的信息,人们的探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给领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创新周期缩短的现象,相应的领导决策较之传统时代变更更为频繁。
四、解决信息社会领导力困境的路径选择
在信息社会,领导者面临着新的领导力困境,但新的信息化技术也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并不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唯一重要因素,由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性的显著提升,才是影响领导力的最关键因素。根据领导者在组织结构中的职能、角色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升领导者的信息化能力是当前较为有效的解决领导力困境的途径。
(一)提升领导者信息化的能力
从对领导力困境的分析来看,领导者被弱化是领导力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