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传统“密室政治”的形成机制及式微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温小勇 日期:2014-03-17 17:01:43
美人格的塑造者,即家族伦理的完美外化者。走向为官从政之路,也是走向伦理高点之旅。向往政治不是向往阴暗和污浊,而是成就修身理想、实现自我道德的提升。参与政治必须以“修身”为中介,从而能够实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内圣)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的统一和融合。对个体而言,拓宽了人生的境界,达到了追求人生意义的新水平;对整个社会而言,维护了具有普世意义的正义理念,进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引领和升华。
  二、“密室政治”的式微原因
  (一)技术进步和主体意识消解了宗法制度下的权势依赖
  从生产方式来看,传统中国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而也成就了人们对于土地的强烈认同感,以及以务农为生活方式的心态。土地对农民而言是生死依之的安身立命之所,农业则是他们的生活目的。在此生产生活状态下,其外在规制也就是“老天爷”能够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此之外,便是希冀在宗族血缘关系的庇护下获得安全和希望。而“老天爷”是虚幻的、无法把握也无法企及的,因此人们转而将自由和公正的希望寄托在对权力掌控者的依赖和拥戴上。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土地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逐渐降低,逐步为世俗性所取代。一方面,农民大量拥入城市,投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当中;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逐步告别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新成果引入农业领域,出现了安全性更强和利润率更高的农业生产新模式。与此同时,现代国家在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方面也设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消解农业生产的先天脆弱性。传统与现代的糅合状态,使人们在要求建立自然农业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求国家在农业事务及相关生产方式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种自主性与依赖性的同时出现,将传统社会所构建的理论上的人民性而实践中的君主体制彻底加以解构,转化为人民主体性的新型格局。技术的进步和交往的拓展淡化了“密室政治”的权威主义神秘色彩,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也在消解着“密室政治”的权力崇拜和宗族依赖。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平等的交往法则和自信而非依赖的生存模式对人们意识的不断充实,从而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根基。
  (二)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消解了家国同构下的人情倚重
  传统社会重人情而轻规制、重礼仪而轻法度的乡绅自治模式,是依靠宗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而一旦有了凌驾于血缘和家庭关系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家庭的内部礼法也便逐渐让位于强制性权力机构,依靠宗族血缘关系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便会逐渐减弱。体现在观念层次上,便是统治者民本思想向社会成员民主观念的转向和回归。因为在传统的政治伦理当中,统治者在理论上构建起一套“以民为本”的“德治”系统,但在实践中又时时处处体现着“以君为本”。二者的矛盾和分离,导致长期以来民主政治得不到彰显,“密室政治”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过程中,“密室政治”的人情调解和灵活决策进而让政治成为一门艺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