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传统“密室政治”的形成机制及式微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温小勇 日期:2014-03-17 17:01:43
国是放大的家,族权与政权相统一。换句话说,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国家意识等观念都是从家族观念中推演而来的——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御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梁启超认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七册)·专集之二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1页]。族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并立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这也成为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相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就基层治理而言,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为重人情而轻规制、重礼仪而轻法度的“密室政治”提供了基本组织形式。事实上,维持基层有效统治的不是皇权,而是一种所谓的“乡绅自治”。这种“乡绅自治”也常常被理解为宗族—伦理自治,“从行政的观点来看,宗族制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威廉·J.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这种条件缔造了“密室政治”特有的治理模式——注重事务决策的人情味、矛盾调解的艺术性以及政治行为的灵活性——其前提不是刚性的法律条文,而是族长的威望和影响力,而这种威望和影响力又与家族伦理有着密切联系。
  (三)理想人格追求下的政治伦理取向
  传统社会的政治职能在本质上是家族伦理的外化,参与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一种理想人格境界。这种具备理想人格特征的模范和典型被称为“大丈夫”。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虚华的礼仪是经不住检验的,“大丈夫”立身处世就要拒绝浅薄、舍弃浮华,以敦厚之德躬身践行有实质内容的美德,这便是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文子》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内心有充实的德行,外在能自觉遵循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这样的“大丈夫”能不让人景仰吗?以他们作为榜样和示范,定会让天下人“如草从风”般学习和效仿。在儒家看来,具备理想人格的“大丈夫”同样是追求个体德行完满和遵循社会规范的圣人,他们“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会因为富贵而动摇自己的内心,不会因为贫贱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也不会因为权势和武力而放弃自己的节操。
  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下,千百年来,中国人仰慕和向往圣人,崇拜和依赖“完人”,这就为“密室政治”的英雄主义崇拜提供了大众认同的心理基础。中国人崇拜的英雄是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楷模,但前提一定是儒家伦理的引领者和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