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仇官”情结与消解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田宪臣
日期:2013-06-06 16:29:21
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都期盼着我们的“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带领中国实现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探索的“中国梦”。所以,“仇官”指向的是“仇腐”:“仇”的是贪污腐败、不讲规则、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的“腐败官”。一些“官员”忘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忘记了权力的人民性,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化公权为私有,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甚至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为官不正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仇官”是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反映。社会学界有一个泰坦尼克号定律,揭示出“社会等级和社会差异决定着人们的风险和伤害程度”,就是说在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所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作为回应,弱势群体往往趋于绝望和偏激,心理失衡,并进而把矛头指向“官”,使得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官”首当其冲地成了穷人、弱势群体的出气筒,导致“仇官”在所难免。贫富差距过大,一方面是社会分配不公的结果。在市场意识、利益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很容易把那些掌握权力、资本、知识等稀缺资源的“官”,在权力利益的分配中占据优势的行为看成变相侵吞他人财产,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产生“仇官”心理。另一方面彰显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消蚀。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边是普通老百姓对基本资源历尽千辛万苦、倾其所有而求之不得,而另一边却是一部分“官”对基本资源唾手可得,手中大量盈余,甚至挥霍浪费。特别是在当下,极少数“官”本性丢失、道德滑坡,打碎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社会机制的憧憬,使得百姓在“强权”的挤压下变得异常脆弱,“仇官”心理滋生蔓延。所以,“仇官”“仇”的是践踏公平正义之恶,“仇”的是有法不能依,执法不能严。
4.“仇官”受到社会舆论的助推。近年来,社会舆论威力不断扩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事件当事人通过虚拟平台传播和放大自己的声音,以寻求关注和支持。这已成为当下网络时代控告、申诉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社会舆情在很多时候反映的是“草根”的强烈诉求,代表了最为广泛的社会道德准则。但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在“涉官”事件面前一哄而上,甚至进行盲目的“激情宣判”。这会使“涉官”事件的真实信息不断碎片化,使虚假信息通过媒体广泛传播,造成对政府公信力和“官员”形象的损害。如在媒体报道中,贿赂、贪污、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频繁出现,使人们的一些猜测十分轻易地得到了事实印证。无论这种判断在具体事件和场景中是否正确,思维定式一旦形成,社会阶层从心理上就已经断裂了。这种情况往往把民众的不满情绪扩张,无形中起到了对“仇官”心态的推波助澜作用。
5.“仇官”是社会关系疏离的恶果。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说,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一道又一道并且是日益厚重的墙——一道不是由钢筋水泥砌成的,而是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