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做人做官的纠结与解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子晚
日期:2013-05-31 16:20:21
更高一些,把生活的视野放得更远一些,克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恩恩怨怨的狭隘意识,学会调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到眼界开阔、心胸坦荡。
“小报告”。听不听“小报告”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坚守做人与做官原则的“探测仪”。所谓“小报告”,是指别有用心的人以损人利己为目的,以向领导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的名义,采取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无中生有、混淆是非等手段,对他人进行陷害、诽谤和攻击,以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小报告”属于一种不正之风,其危害在于,一是会使领导对被报告者产生不良印象,甚至会使领导对被报告者因误会而生恨,进而对其刻意打压。二是会伤害打“小报告”者。由于打“小报告”者讲的、说的、写的、反映的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一旦情况往桌面上一摆,让大家一听、一议、一辩,打“小报告”者便原形毕露,不可避免地落一个害人害己的可耻、可悲的下场。三是会对公平公正用人产生影响。领导干部一旦听信了“小报告”,将本来应该任用、重用的人才给压制下去,就会埋没人才,给党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说,“小报告”害人、害己、害党的事业。“知人贵知心,听话贵听音”。“小报告”在表现和运用上,具有以下几点特性:一是具有隐秘性。打“小报告”者一般采取隐秘的方式,神神秘秘地把某某推到“被告席”上,而某某却还被蒙在鼓里,一无所知。二是具有嫉妒性。打“小报告”者往往心地褊狭,内心深处藏着嫉妒心,看到别人在上级那里受到赞扬或重用就眼红,不能容忍,把别人当作自己升迁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三是具有哄骗性。打“小报告”者惯于编造一些诬陷之词,打着维护领导的旗号,挑拨被报告者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以诱使领导信以为真。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盲听偏信。此外,领导干部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自觉识别、抵制打“小报告”者。
“小消息”。信不信“小消息”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坚守做人与做官原则的“遥感器”。所谓“小消息”,是指小道消息。虽然小道消息包含的信息也有可能是正确的或有依据的,但由于它不能在正常渠道传播,很容易变形、走样、失真,特别是社会上的敏感问题,一旦小道消息传开,很快就会传得离题万里、面目全非,甚至成为谎言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谣言。“小消息”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假”字,或无中生有,或小题大做,或张冠李戴,或添油加醋。若任其蔓延流行,不仅会妨碍领导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要光明,量要阔大,志要果毅”,流言蜚语在他面前就不会有市场。因此,领导干部对“小消息”不可轻视,既不能听而不闻,更不能扩散传播。领导者对于有关自身的小道消息,要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绝不能采取粗暴或消极的态度斥责群众,以免伤害群众的自尊心。要敢于在群众面前亮相,理直气壮地把事情的原委公之于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阻止小道消息的传播,使走样与失真的传言不攻自破。领导干部要相信群众的鉴别力,允许群众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