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边缘腐败”视角下健全纪检监察反腐体制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汉卿 翟洪峰
日期:2013-03-29 10:46:31
常经费支出,以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为借口,向有密切关系的个人或集体送礼、送物,接受礼物的个人或集体再以其他形式回报给他,这就为以后的非正常利益的获取奠定了基础。由此,个别掌握权力的干部在其任职期间,便借用公共资源构筑起覆盖面较为广泛、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网。此外,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虽然可能没有实权,但也有可能因为身处特定岗位而获取更多的机会和利益,以请客吃饭、收受礼物等现象较为常见。可以说,“边缘腐败”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普遍性,只要是公共权力存在的领域,就会存在“边缘腐败”的空间,其不断累积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会远远超过个别领导干部的严重腐败。
2.借助特定权力获取非法消费权,体现其模糊性。“边缘腐败”是一种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腐败行为,尽管它也涉及以权谋私,并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在本质上与严重腐败并无不同,但它又不像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腐败犯罪那样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其行为往往没有明显触犯法律,或难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给予惩处,因此性质较为模糊。例如,公款招待的标准和条件没有制度性的规定,各地区、各行业也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而各不相同;收受他人赠送的礼物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自觉上交纪检机关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些领导干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因工作需要而配备的汽车,为个人的利益服务,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公车私用”现象。此类现象的存在,使许多人对“边缘腐败”存在着模糊认识,也让“边缘腐败”在不少人眼中成为“合理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公职人员便钻制度的空子,打“擦边球”。有些地方尽管有制度规定,但执行乏力,监管更是缺失。
3.利用内部资源牟取暴利,体现其多样性。由于“边缘腐败”具有普遍性和模糊性,因此,不少人打“擦边球”搞“边缘腐败”往往也毫不避讳。部分官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以及收受礼品、礼金、滥发奖金、福利等都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先于一般公众掌握了足以为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信息,并暗中出卖或利用这些信息,由自己的亲戚朋友进行投资、操作,获取由于国家法律或政策等发布的时间差所带来的信息优先的利益(叶国平:《边缘腐败十大表现》,《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38期)。也有个别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为了使自己的亲信被任用,在选拔干部时,通过内部关系有选择性地设定竞选标准,或者事先将内部信息透露给预定人员,这就造成了在看似平等的竞争形势下,预定人员通过正常的程序和合法的形式得到了任命。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一部分为获取更大利益而试图寻找各种方法与掌握公共权力者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他们不能直接送钱就间接地采用其他方法,不能直接送给本人就间接地给其最亲密的人带来利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从领导干部的嗜好入手,使领导干部从贪占“小便宜”开始,逐渐地由量变引起质变,由小过酿成大错。
二、成因剖析:制度滞后与监管不严
就我国现行监督体制而言,纪检监察的监督是最具权威、最具力度的监督。我国自1993年加大反腐败力度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已经取得了阶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