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中国式危机公关”误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颜 陈
日期:2013-03-18 11:20:14
单向的正面信息传播就能达到的。在现代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复杂的双向传受过程。“中国式危机公关”之所以让政府形象陷入被动,就因为透明、诚信、服务、责任、高效的政府形象是公众所期待的,而“中国式危机管理”没有让公众感觉到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努力,社会力量没有转化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损害公信力。政府信誉是政府形象的核心要素,政府对自身形象的经营,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培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各类危机事件中,涉事舆情主体囿于一己之私,面对公众和媒体监督,频频失语、妄语,让“已回应”变成“零回应”。麻木冷漠的“中国式危机公关”将政府形象与公众知情权人为对立,背离了政府形象的本质。对于政府形象的本质一旦认识模糊,政府形象就有可能沦为某些部门利益的附庸,导致公信力荡然无存。塑造和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从来就不是孤立行为,很难想象一个封堵舆论、逃避责任、疏于管理的政府会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好感。因此,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尤其要从法治和责任的角度考虑问题。
2.瓦解凝聚力。政府凝聚力是指民众对政府有认同感和信任感,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迅速平息事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如果没有大局观和整体观,眼里只有小集体利益、部门利益,那么在处置危机时就会倾向于掩盖自身矛盾的“中国式危机公关”,由此做出一些偏离事实真相的决策,就会失去公众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增加事件处置的成本。政府形象建设优良与否,取决于政府的实际作为,判定政府形象的优良与否则来自于公众的评价。深陷舆情危机的地方政府只有从小集体利益转向公共利益,才能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真诚沟通。
3.妨碍执行力。政府执行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它是衡量政府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各类舆情危机中,政府形象的建设和维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抵抗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应对危机需要打好“提前量”,危机千变万化,“处置时间窗”稍纵即逝,等一等、看一看的结果往往是被舆情牵着鼻子走。由于危机本身的两面性,政府如不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不仅会迟滞政府效能,还会对政府执行力起到反向钝化作用。
4.遏制影响力。政府信息公开既是法律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政府满足公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中国式危机公关”奉行信息管制原则,即便是发布信息也是有限制性的公开,并希望通过对信息源的掌控实现对舆论的引导。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越来越便捷,大道不行,小道必猖,在源源不断的负面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形象不断“变形”,政府话语权旁落,影响力消失。
三、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随着信息传递渠道越来越通畅,舆论监督和民意批评成为常态,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消极躲避、闭口不言。在这种情形下,政府要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势必进行政府危机公关,重构政府形象。事实证明,那些形象好的地方政府不是没有遇到矛盾和问题,而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思路、方法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