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中国式危机公关”误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颜 陈
日期:2013-03-18 11:20:14
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是增强政府执政能力、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一些社会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由于地方政府处置不当,迅速演化为群议汹汹的公共危机事件,使得官方的形象和公信力严重受损。梳理各类公共事件舆情演绎过程,会发现“中国式危机公关”大行其道,其公关思路、手法不仅恶化了政府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还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出现,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从近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的能力越强,工作就会越主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就越强。相反,处理不好,应对不及时,会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损害。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网络时代的危机公关,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所在。
一、“中国式危机公关”的常见误区
1.过度控制正常信息。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与公众对事件的相关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这是信息饥渴效应使然。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如果地方政府抱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很容易陷入更大的被动。无数事实证明,在各类舆情事件中,过度控制正常信息流通渠道反而会使真实信息不断碎片化,使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广泛传播,其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及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往往呈链式反应。
2.在过错性事实前逞强。在过错性事实面前,正确面对并诚恳地回应问题,有利于及时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挽回政府形象。如果政府部门在已经形成的过错性事实前一味逞强,只会雪上加霜,让政府陷入舆论批评和声讨的被动境地。危机面前,只有调整姿态,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担当责任,才能实现舆论解压。
3.对舆论监督持排斥态度。媒体代表公众监督并促进政府工作,也是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不同需求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网络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网民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空前强烈。在舆情难以上传和表达的前提下,媒体拷问和公众质疑最终在网络上形成围观效应。但是,不少政府部门面对舆论监督很不习惯,没有正确认识媒体的职能和作用,往往采取封堵打压等手段控制舆论,导致与媒体关系日趋紧张,陷于被动境地。
4.转移焦点。近年来发生的不少重大安全事故,往往与管理者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权力寻租紧密相关。媒体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往往会对政府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对于涉事官员政绩影响甚大,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和官员倾向于掩盖和推卸责任,通过媒体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妄想在舆论原本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引导受众的目光逐渐远离核心事件,进而达到为自己“缓颊”的目的。但是,转移焦点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猜疑,导致信任危机,使政府公信力降至冰点。
5.不敢担责任。在危机事件面前,一些政府部门反应迟钝、言语失当,不敢面对真相大白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导致危机愈演愈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只有正视舆情危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公开透明的信息树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形象,才能消解民怨,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中国式危机公关”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政府构建积极形象不是静止的过程,也不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