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网络扒粪”反响论调之辩正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建跃
日期:2013-02-06 17:02:28
dquo;扒粪运动”并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创伤和社会震动,相反,它促进了社会的自我纠错,推动美国社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在“扒粪运动”展开的过程中,美国有些政府官员和民众也一度担心“扒粪运动”的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总统愤怒地指责记者们:“手拿粪耙,目不旁视,只知道朝下看,看不到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多余的,这种指责是错误的,因为“扒粪运动”的批判性正是其建设性的基石。举例来说,戴维·格雷厄姆·菲利普斯在1906年3月号的《世界主义者》上发表了题为《参议院的叛国罪》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名道姓地揭露了20多位参议员的政治腐败罪行,对他们冠之以“叛国”、“无耻”、“强盗”等尖刻字眼。然而,正是这种揭露,促使问题参议员在下届选举或几年之后失去了席位,并促成了1912年一项宪法修正案的成功通过。1908年的《人人》杂志这样总结美国“扒粪运动”的阶段性成果:“保险业运行机制更为健全,银行正在增加新的防范措施,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受到抑制,公共交通运输公司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安全。政治老板的风光不再,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弱势群体得到保护。”由此可见,揭露黑暗面本身并没有颠覆美国制度,也没有颠覆美国社会,而是促进其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从而更加稳定。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惟有勇于面对真相和承担责任,方能免于真相揭开后更大的阵痛。”(李洋,展江:《“扒粪运动”与美国商业进步》,《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9期)
其次,从中国“网络扒粪”自身的经历来看,“网络扒粪”的基调总体上是健康的,效果总体上是正面的。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网络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网络扒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触犯国家法律的恶意炒作行为,基本能够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纠错。近年出现了网友冒充“二炮女兵”和“总参一姐”进行恶意炒作的事件,给军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相关部门很快锁定了肇事者,并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处罚。这些事例说明,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对“网络扒粪”进行必要监管的技术条件和监管能力,而且,这些事例还会进一步教育广大网络参与者,使他们更加理性、更加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常言道:“兴一利必生一弊。”可见新事物在带给人们好处和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弊端和挑战,“网络扒粪”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亦是如此。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发挥正面的效应,规避其可能的风险,即“兴其利而除其弊”。这也是我们遭遇“扒粪误国”论时应当保持的态度和认识。
三、“倒逼改革”论重估
还有一些人指出,基于微博的“网络扒粪”使得中国形成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据此不仅可以推进反腐倡廉的持续深入,而且还能够“倒逼”行政体制改革。笔者认为,这种论调简单地将网络公共意见附会成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见,高估了“网络扒粪”的实际效果,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