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网络扒粪”反响论调之辩正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建跃 日期:2013-02-06 17:02:28
道称,这位交通局长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处处留意自己的形象,有时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当地熟悉他的干部群众反映,“他一直保持着行为严谨、不喜交际、廉洁自律的形象。很多人都知道,要请他出来吃饭喝酒,基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在精心伪装之下,这位局长却一次次将贪婪的双手伸向金钱。2001至2008年间,他先后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2226万元。如果不是窝藏赃款的房间水管爆裂引发溢水而被警方偶然发现了巨额资金,这种伪善的“低调”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如果官员在公开场合奉行“低调为官”准则,暗地里却贪污受贿、为非作歹,其结果只能是养痈成患。
  可见,在“网络扒粪”方兴未艾的今天,只有自觉保持谦虚谨慎的“低调为官”才是受人欢迎的;只有真正做到一心为公、兢兢业业,即便有政绩也不吹嘘、有功劳也不张扬的“低调为官”才是值得肯定的。那种试图躲避监督、逃避监管的“低调”,本质上讲是一种伪“低调”,必须坚决反对。事实上,美国“扒粪运动”的实践已经证明,舆论监督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成本较低的监管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监督形式。在网络监督已经逐渐走向常规化且能够发挥实际效果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必须对之有理性的认识,克服疑虑和抗拒心理,欢迎并主动接受其监督。
 
  二、“扒粪误国”论纠错
 
  当前,针对“网络扒粪”运动也出现了一些担忧的声音。有人认为,网络空间特别是微博空间具有“草根自媒体”的性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话语集散地,此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过激言辞、毫无根据的谎言,甚至在这些激烈言辞和谎言的背后,还有可能潜伏着居心叵测的“网络黑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和微博一方面具有极为强大的舆论放大效应,另一方面又可导致“广场效应”。两方面结合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消极面,使人觉得“社会上的‘黑’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黑’的浓度也越来越高”(郭钦:《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新闻前哨》2003年第2期)。任由这种印象积累叠加,就有可能会给某些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创伤,甚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故此,有人警告,“网络扒粪”起到了“抹黑”现实的负面效果,它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救国”,就已经“误国”。
  对于上述言论,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比较而言,中国“网络扒粪”与美国“扒粪运动”的最大不同即是使用的媒体工具不同。前者主要基于互联网和微博等软媒体,后者则主要基于报纸和杂志等硬媒体。硬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不如网络媒体快捷,受众范围不如网络媒体广泛,而且硬媒体当中的“意见领袖”相对来说更加理性、客观和负责。而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的匿名性和快捷性,极有可能导致出现“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早已跑遍全世界”的现象。由此可见,对于以互联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扒粪运动”,不能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对其可能导致的风险要有必要的应对措施。尽管如此,“扒粪误国”论实有夸大负面效应之嫌,以此为借口试图终止“网络扒粪”的做法更不足取。
  首先,从美国的历史经验看,&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