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化路径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董江爱 陈晓燕 日期:2012-10-29 08:42:16
冷漠的持续性必将导致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发展陷于停滞状态。二是“集体性智障”与公共资源的浪费。在缺乏公众参与的“精英内输入”决策模式中,决策成为一些精英的“拍脑袋”式决策,这种与公众需求脱离的公共决策往往导致“集体性智障”的结果,比如城市规划中“短命楼”的频现和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被拆迁等。这些盲目和非理性的决策不仅增加决策成本,而且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三是执政党合法性基础弱化及社会风险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执政党统治提供了合法性的支持,但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增加,执政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遭到削弱,社会稳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强,“精英治理”和“精英内部决策”受到挑战。因此,建立政府与民众合作的机制,发展参与式治理,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是维护执政党合法性基础、化解社会风险的唯一选择。
  三、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化路径选择
  参与是需要动力驱动的,这个动力既可以是内在动力,也可以是外在动力。但外在动力很难具有持久性,一旦外力去除,参与即有可能停止,而内在动力则具有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动力需要一定的参与条件做保证,同时又与参与效果正相关,即如果没有条件实施参与行为或参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公众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的动力(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对公民参与必须加以设计和规划,而不能凭领导偏好,必须在制度化背景下,建立公民参与的可持续性途径。如果对公民参与采取无视或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将会对现行制度、政府合法性以及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冲击。另外,无序的公民参与有可能影响政府组织效益与效率的达成。
  1.官民心智观念的重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文化,一方面使政府官员形成了一种“家长式”、“包办式”的作风和执政模式,另一方面塑造了公众依附性、顺从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因此,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必须对政府官员和公众进行心智观念的重构。首先,要求政府官员树立“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采取变“管制”为“服务”的治理方式,破除“官本位”意识,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并对公众诉求积极回应,真正承担起公众“代理人”的责任。其次,普通公众应树立对民主理念的基本政治认知,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不仅要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合理利益诉求,还应把参与公共生活作为自己的责任,保证参与的可持续性和有序性。
  2.公众参与程序设计的规范化。在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是公众制度化参与的关键步骤。这套程序的设计必须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追求,因此,在设计程序时,不仅要体现参与者的代表性,还应提供多样化、制度化的参与形式,保证决策的科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