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公共治理视角下基层领导民主选举机制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伊 娜 胡国栋 日期:2012-09-10 17:32:01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在这种稳固的社会秩序下,民众都害怕竞争,因为竞争容易让人失去安全感。加之道家清净无为、不与人争的观念深入民心,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缺乏竞争性,而崇尚社会秩序与“和合”观念。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很多人就喜欢这种没有竞争的和谐文化,但文化肯定会对一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深远影响,它对领导选举的竞争观念具有很大的消解作用。目前选举中,正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而一味地服从官方的安排,才造成我国选举严重缺少竞争性,并使得官方力量很容易利用权力优势控制选举程序。
  二是社会心理因素的阻滞。从选举心理的角度来说,选举程序是否民主公正并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将直接影响选民对待选举的态度。蔡定剑等人通过调查指出,选民认为选举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领导旨意”加“黑箱作业”;其二是“计划色彩”太浓,缺乏竞争性。正是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许多选民对选举的民主性和公开性缺乏信心,从而影响了他们参选的积极性(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68—169页)。选举中的形式主义使选民对选举产生怀疑心理,而这种心理使选民远离选举或盲目应付。选民的冷漠使选举反映不了民意,没有选民的真正参与,反映不了民意的选举更加流于形式,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是利益相关性的干扰。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政治是一个完全类似于市场的复杂的交易过程,公共或政治活动的主体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一样,都可看成是理性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众是否参与投票最终是根据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的。在选举中,选民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而在我国,选民厌选情绪的形成,正是由于缺少这种利益相关性。选举不能带给选民可以直接预期的利益,选举行为与选举者毫无利害关系,那么选民自然是选谁都无所谓,选不选也无所谓。因此,很多公众对待选举没有热情,正是出于对选举公正性的评价及其与自身利益相关度的考量。另外,选举中除了很多冷漠的选民外,还有一些热情高涨甚至不择手段进行贿选的人,这也是由利益相关性所致。正是由于选举可以给他们带来长远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才积极参选,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因此,在我国的选举中,选举与候选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选举与选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却缺少规范。
  四、基层领导民主选举的多元保障机制
  根据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基层领导民主选举需要多元制度的配套进行,以同时巩固和强化选举政策的正常运行。选举制度牵扯到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方方面面,它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离不开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否则便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即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也很难得到有效巩固,时过境迁便可能再次蜕变。现从制度、法律、组织、资金等几个方面简单予以说明。
  1.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维持选举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的相关配套制度和监督措施。首先,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改革党的领导制度。通过对选举中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选举中诸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上级领导和党委意志的过多干涉,为使选举真正自由展开,切实反映民意,必须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国家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