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公共治理视角下基层领导民主选举机制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伊 娜 胡国栋 日期:2012-09-10 17:32:01
的核心是公民社会的概念和观念,它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张由公共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合作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也就是说,公共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协作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公共治理运行的核心要素及本质特征是公共权力向社会回归,是一种还权于民的民主运动。在我国,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和干预的关键性途径就是选举基层党政领导,在选举环节挑选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代理人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公共治理与民主选举的内部关联
  民主选举基层领导是实施公共治理的关键环节。民主化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目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政治诉求。民主需要程序的保障,选举既是民主化的目标,也是民主化的工具。程序民主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民主的目标与程序是正相关的,好的目标必然有好的程序与之配套,而好的程序也一般要导向正确合理的目标(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民主选举体现了公共管理追求善治的目标,因为善治是政府与群众互动的结果,作为民众参与主要渠道的选举机制,是实现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民主选举机制的良好建构,是更好地实现公共治理所追求的善治目标的关键途径。
  此外,民主选举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一种主要形式。民主选举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决策在基层实践和实现的过程。公共决策指向的是一系列重大的公共问题,这类问题涉及诸多公共利益,因而无法依靠市场机制或官僚等级中的个别人的主观行为得以解决。因此,公共决策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民主选举的目的是产生一个令大多数民众满意的领导集体,选举结果涉及全体基层组织的利益,如果实行党委指派或仅仅由上级政府少数领导任命,显然不符合公共决策的要求,更无法实现公共治理对善治的要求。民主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民投票决定党政领导者的候选人,按照公共决策的原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决策与公共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公共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公民投票经常被认为是最民主的选择形式。投票选举是体现公共决策民主性、选择性、公共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是公共治理运作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公共治理视域中基层领导选举症结的社会文化机理
  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基层民主实践,我国基层领导人才的选拔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在制度设计和民主理念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党政领导选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公民参与意识低下、上级圈定使选拔失去竞争性,程序变通与暗箱操作,陪选和贿选等。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看,造成这些选举症结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儒道、儒法互补,建构了一个稳固的政治心灵和政治手段。“与西方那种由契约关系决定的个人独立制相反,儒家是一种正名分的哲学,有固定的尊卑次序,任何人不得僭越。……自动规定了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给人一种安全感”(张启安、张畅:《试析人大代表的非竞争性选举成因》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