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构建“隐权力”的规避与转化综合机制研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侯育伶 赵泽洪 日期:2012-08-06 11:52:21
力膨胀触动法定界限时,权力的自由度即发生质的改变。“隐权力”经由自由裁量权的弹性而生,又成为决定权力自由程度的关键因素。
  三是利用市场经济的不成熟进行权力寻租。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初期阶段,市场规则还不完善,经济体制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市场主体的趋利行为诱使一些公权掌握者通过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手段把权力物化为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工具,“隐权力”即是公权掌握者进行权力寻租的最佳工具之一。如通过批条子、打招呼、施加影响等方式打通被正式权力截断的财富增长环节,或者是进行公款消费、买官卖官等赤裸裸的以权力为资本的商品交换等,都是公权掌握者在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借由“隐权力”助推公共权力异化,使寻租的官场生态得以无限滋生蔓延的表现。
  二、从权力制约理论分析“隐权力”治理的范式与特征
  权力生来就具有侵略性与随意性,权力制约理论认为有了权力就必须有权力制约,相应的,有了“隐权力”就要进行治理。从权力制约理论分析,这种治理是多维度的。
  1.“隐权力”治理的理论范式
  其一,“隐权力”治理的政治学范式。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正是“隐权力”治理的政治学范式的基本着眼点,其基本内涵是要以源于制度性授予的正式权力对来自私人关系网络的“隐权力”进行约束。“隐权力”是否兴风作浪,并不在于是否获得权位,而在于权力的日常流动是否严格控制在制度性的管道内,这个权力管道能有效抵御私人关系网的入侵。通过在纵向上规定权力的层级,在横向上分立权力的界别,让正式权力互相制衡,限制“隐权力”的发展。
  其二,“隐权力”治理的法学范式。这一范式的中心命题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作为一种私人关系网络的权力辐射,“隐权力”在授予、实施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隐权力”的通行反映出法律规范的缺位和无效。要保证权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就需要为权力运作制定法律规范,将权力限制在法律范围中,遏制权力外溢进而变异成在暗地里流通的“隐权力”。
  其三,“隐权力”治理的社会学范式。首先,它将着眼点放在社会与“隐权力”的关系上,认为社会力量对于“隐权力”可以起到有效的制约防范功能。其次,它以社会与国家之间的适度分离为前提。如果社会没有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那么社会对“隐权力”的制约也就无从谈起。再次,社会对于“隐权力”的治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选举制度、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
  其四,“隐权力”治理的道德学范式。该理论范式的核心概念是“以道德制约权力”。首先,儒家伦理要求掌权者“慎独”、“自省”,这是“隐权力”治理的内在教化和主体自律。其次,“隐权力”是通过私下权力管道获取的,需要求助于官场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通过社会道德伦理来规范虽起不到根本作用,但也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再次,“隐权力”治理的道德学范式的经济成本很低,起的作用却是长期的。
  2.“隐权力”治理的主要特征<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