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买官卖官现象的多维视角透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吴世丽 黄红平
日期:2012-07-09 12:39:35
提高了买官卖官的安全边际。 如同正式契约,买官卖官在行动机制上的第二个明显特征就是,腐败主体之间的合谋行为是通过一个互惠的心照不宣的私下合约来执行的,以实现双方非法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私下合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潜规则。它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运作的共享信念,譬如在民间流行甚广的一句话——“不请不送,降级使用;只请不送,原地不动;会请会送,提拔重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潜规则没有正式契约那样的文本,事实上也根本没有任何文字性的规定条款,不可能通过法律实施,具有难以验证的特性。但买官卖官行为的腐败主体之间所达成的私下合约,都是可以执行和自我执行的,并且双方都能够实现非法所得利益的最大化。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原部长徐某与该省原交通厅长章某之间的卖官买官为例,两者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合谋腐败,前提条件在于徐某可利用其掌握的干部任用权为章某谋取不正当政治利益,而章某则可以其获得的权力为徐某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交易双方均具有不经过司法(行政)机制来秘密履行私下合约的基础,在利益关联中实现贿赂价值最大化。 二、地区发展差异中的买官卖官 买官卖官作为一种显性腐败现象受到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根据对20多年来已曝光的相关案例的分析,买官卖官现象在地区发展的分布图景中呈现出“两极趋少,中间集中”的态势。在那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新兴产业比较繁荣的地区,买官卖官现象相对较少;在那些比如西藏、新疆等极不发达的地区,也鲜有大量的买官卖官现象见诸报端;而处在两者之间的发展中地区,经常可见到买官卖官现象的曝光。2010年11月,中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例的通报》中,绝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发展中地区。事实上,买官卖官现象的这种地区不平衡性与其发生机理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发达地区,客观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经济环境为那里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人们可以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物质利益追求,提高社会地位,满足内心的成就感。虽然通过买官卖官这种明显的违法行为,某些人也能实现一定的物质收益,但在更多的机会选择面前,人们的理性权衡通常倾向于更安全的方式。买官卖官与极为兴旺的市场所蕴涵的获利空间和自由度相比较,不是最佳选择,因此它难以在发达地区大量产生。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当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阶段时,腐败现象似乎最容易泛滥。如果把这句话用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买官卖官现象发生在发展中地区,是比较贴切的。相对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地区虽然逐渐开始步入现代化,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而在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难以展现其后发优势,常处于劣势地位,客观条件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迅速发财致富的期望。相比之下,做官在物质回报上远远超过其他的致富途径。处于正在发展转型期的地区,社会财富的增长总量有时候并不是与其官僚系统的膨胀成正比的,很多情况下是“僧多粥少”。特别是在社会稀缺资源的分配上,由于民主化进程的失调和制度的疏漏,大多数都由官僚系统或明或暗地控制着,并且按照官员拥有的权力大小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