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托”链条的成因分析及破解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金慧
日期:2012-06-20 10:18:53
在中间人的穿针引线下,官员任人唯“托”,各层官员的晋升都被纳入到这张关系网中,并形成派系。如马德案中,涉案官员多达265名,这些官员一荣俱荣,形成利益集团,大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官托”行为也是政府公权丧失、官员权力私有的危险信号。在政府决策过程中,作为同一“官托”连接集团的官员,无所作为却仍能得到提升,使得公务体系的片段功能性失调上升为结构功能性失调。 2.层级腐败化。作为公正选拔权力让渡者的领导,收到金钱等实物好处,体会到来自“自选”下级的迎合与恭维,往往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作为“官托”错误机制下的受益官员,要弥补自己所受到的损失,也要满足自己逐利性所带来的贪婪,一方面利用原有“官托”寻找新的职位追求,另一方面也在编织自身的新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贿赂行为与腐败面不断扩大,更有甚者,将“官托”连接的被动行为变成自我的主动行为,这无疑导致了现有层级腐化行为的加剧。 3.公共危机化。在官员提升选拔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官托”,本身不具有公权以及参与行政性、制度性事务的合法身份。但是通过多次的“中间”行为,以及“推荐”成功的既有事实,他们可能会得到低层级官员的模糊认定,承认其行为具有上级意愿性。因此,“官托”假借旗号,既可以在低层级官员处获得好处,满足自我私欲,又可以在公共事务上具有隐形发言权和决定权,改变正常公共服务、政务决策的结果。这实际上削弱了政府作为的合理合法性,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强了民众对政务部门的敌对心理和负面认同感。在社会上,不少人见“官托”能够谋取利益,便假借上级之名,或伪造身份、私设名目行骗,骗术花样繁多。而一些官员为了获取晋升机会,将大量的财物赠予,事发之后才追悔莫及。 4.能力负面化。通过非正常方式得到提升的官员,缺乏制度的考核与实践行为的检验,缺少多方的评议与自我政绩的展现,其个人能力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正常的锻炼,被提拔官员的工作能力相对来说会较弱。而这种能力缺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直接,比如在其位不谋其政,欲谋其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乏善可陈,出现问题无能为力,这势必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发挥。另外,因人设位、因人置岗的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岗位空设虚化,不具有实际服务作用和调控权力,只是为了给“官托”的下线进入公务系统提供机会,这使得原有简单垂直的体系变成了复杂扁平的臃肿组织,加大了行政体系的负担,增加了公共财政支出,却未能为民众办事带来实际效用。 三、正本清源,建构有效机制 1.多重入手,完善体系。制度的完善是前提,个体、群体获得资源的公正性是关键。当社会个体有了合法、公平的渠道可以获得正当利益时,大量寻租活动就不会再通过关系网络进行,随着寻租关系网络的衰落,公职人员的腐败结构自然也会逐渐式微。首先,要注重考核科学化,建立多重评议机制,纳入多方意见,将干部提拔的过程细化,降低决策者意见的比重。对于纳入选拔视野的候选者,由不同部门进行群众反馈、上下级反馈的核定,由匿名的审核组进行材料汇集、打分,降低一人决策的可能性。其次,要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建立长效机制,降低“官托”选拔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