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模式”新一轮改革:破解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瓶颈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卢爱国 陈伟东
日期:2012-06-04 15:29:32
身上的行政责任就越多;社区居委会陷入“行政捆绑”就越深,就越来越从行政的协助者变成行政的主办者,其结果是社区居委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居民“被组织”而不是“自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化程度低。
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困境、合作行动困境和社区自治困境不是政府社会职能社区化本身所带来的,而是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集权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是集权管理体制所固有的职能交叉、部门垄断、各自为政、条条运行的惯性使然。社区建设的上述困境问题虽然显露在社区,但根源不在社区,政府必须眼睛向外、跳出社区,改革政府社会职能运行的体制机制。“江汉模式”也只有在新一轮改革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江汉模式”新一轮改革的亮点
2008年以来,江汉区启动新一轮改革。“江汉模式”新一轮改革目标依然是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第一轮改革重点是推进政府社会职能社区化过程,填补单位解体留下的体制空白,搭建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体制基础;新一轮改革重点是推进政府社会职能的协作化过程,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效能低下问题,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协作机制、居民自治的组织机制。“江汉模式”第一轮改革的行动战略是国家主导的政府行动,其行动特征是政府行动多而社会行动少;而新一轮改革的行动战略是国家主导的社会行动,其行动特征是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有机衔接。
改革亮点一:街道体制与社区体制对接。推进政府社会职能的协作化过程,要理顺政府部门、街道行政机构与社区居委会的权责关系。单方面改革社区体制或街道体制难以解决社区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江汉区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八大员”整合为切入点,以流程再造为突破口,自下而上改革,自上而下对接,推进社区体制和街道体制综合改革。
一是重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江汉模式”新一轮改革实施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购买岗位的“八大员”工作低效问题,而这一问题与部门职能导向的垂直式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江汉区按照“相同职能合并,不同职能分开”的原则,梳理社区业务,构建社区综合协管和综合服务体制。首先,梳理社区业务。根据社区公共事务、活动的有机联系,将过去被部门分割的“八大员”工作事务合并为综合协管业务(治安协管、环保协管、市容协管、交通协管等)和社会保障业务(与低保、劳保、医保、社会救助等相关的申请受理、入户调查、资格审查、信息录入和上报等)两类。其次,构建社区综合协管和综合服务工作机制。创新组织,在社区层面设立“一门式”社区公共服务站(内设社区综合服务组和社区综合协管队);转变身份,“八大员”从过去的部门身份转变为社区协管员或社区服务员;组建团队,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组建社区综合协管队和社区综合服务组,分别全面负责综合协管业务和组建社会保障业务。再次,重建“八大员”管理体制。按照管干分离原则,建立“区政府决策、街道掌舵(管理)、社区居委会监督、服务站划桨”的综合协管和综合服务体制。区政府负责综合协管、综合服务的数量、质量、财政投入等决策,街道办事处履行与综合协管和综合服务相关的人、财、事管理权,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