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执政者要有“语言自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2-05-04 11:30:52
通行的“普通话”——国语,但在茫茫无际的世界语言丛林中,它们皆不过是一方之言——方言。语言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命根,也是各色“少数民族”独立自主的命脉,更是各国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所以,睿智的政治家在通盘制定语言政略与政策之时,均在保持最低限度的“同文同种”之余,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方言。否则,任由“语言沙文主义”四处蔓延,甚至为此煽风点火,肆意烧毁“语言原始丛林”,将会产生令人惊惧的恶果!为此,不妨“危言耸听”地说,语言生态的恶质化,不仅会危及政治生态,还会危害民族生存环境。 所以,执政者的“语言自觉”乃至“文化自觉”,不能满足于对“语言权力”、“语言潮流”的自觉,还需要落实为对“语言政治”的自觉。就具体操作而言,“语言政治”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语言政略。在国语与外语之间,既要捍卫并优化国语,又要融会外语之长。语言是交往的结晶体,它本身是动态流变的,若一味故步自封,非但不利于提升语言活力,而且还会阻滞交往,降低交往绩效。但是,一味全盘西化,又会丧失根基、自乱阵脚,乃至彻底消失于世界舞台之上。正因如此,法国、德国等才会主动打响“母语保卫战”。此外,在普通话与方言、古文与今文之间,既要积极改造、规范、推广普通话,又要自觉保护方言和古文。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既要会说普通话,更要会说至少一种方言,此外还应粗通古文。唯有如此,在古今中外之间,才能保持最佳平衡,在夯实“中华复兴”的根基之余,提升“和平崛起”的底蕴与底气。 其二,语言政策。在普通话方面,鉴于广告用语、网络用语日趋呈现新异、混乱、怪诞之势,理应继续规范汉字的体、音、形、调,确保语言的严肃性与统一性。与此同时,还应在强化政府对孔子学院的主导权之余,积极发挥民间活力,大力振兴、培育、扶持对外汉语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它势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外语方面,应及时调整“全民统一第一外语”的政策,英语不应继续独霸中国外语园地,而应同步发展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教育。为此,不妨将中国分成六大“外语专区”,每一专区各有其“第一外语”,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外“语言生态”,还会赢得最广泛的政策扶持,从而为中华复兴提供最充足的外语人才储备。在方言与古文方面,则要强调“多元杂交、均衡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国人母语根基,还可提升现代汉语的活力与后劲。 其三,语言政务。毫无疑问,语言政务最为繁难细密,也最为具体实在,举其大者而论,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改善官场会风与文风,力戒官话、套话、空话、长话,鼓励白话、直话、实话、短话,在选才用人时,优先重用善于亲近民众、沟通媒体、主导舆论者。二是推进媒体产业的改革与开放,优化媒体生态,激活竞争机制,这既有利于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助于抢占国内外舆论主导权。三是改革学术体制,优化学术风气,力戒充斥西方概念、遵循西方语法、凸显西方逻辑的“西式中文”。学者们应向深入浅出的大学问家学习,变“术语”为“俗语”,拆除专家与公众之间的话语壁垒。四是促进教育改革,将普通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