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执政者要有“语言自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2-05-04 11:30:52
是其参与政治的能力,都呈现出日益高涨之势,政治文明建设已提上日程。更何况,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公众参政议政已无须借助官媒,而可凭借“自媒体”来“自言自语”。相应地,对官员个人而言,“言语才能短板”日益突出,“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现象普遍,越是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是一味封堵、捂盖、拖延。对全党全国而言,“舆论人才短板”日趋明显,包括各级单位新设的“新闻发言人”在内,善于主导舆论、掌控话语权者愈益紧缺,调整育才、选才、用才机制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当然,这不仅与我国政治议程的变化有关,而且与世界语言潮流的趋势有关。为此,我们还有必要深入讨论执政者对“语言潮流”的自觉。

  二、执政者对“语言潮流”的自觉

  在平常人看来,语言只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凡是掌握者均可运用自如,正如会游泳者皆可畅游江湖、懂电脑者均可通行互联网,几乎没有阶级、政党、尊卑、贫富色彩。其实不然,文字与文学、文艺、文化、文明融为一体,它凝聚了民族的生命体验、集体记忆、道德信仰、传统习俗、政治理念、学理逻辑。所以,文字既是文化的外壳,也是文化的内核,既是“以文化人”的工具,也是“文而化之”的目的。以“教”字为例,它是儒家“孝文化”的结晶,也是历代王朝“以孝治天下”之果,既无法对译为“education”(教育),也无法对译为“religion”(宗教)。古中国讲“有教无类”,原意是人人都应接受孝道“人格教养”,而非人人接受“科学教育”或“神学教化”。至于其他独立的字、词,或是完整语句、诗文,也大抵如此,虽可勉强笼统翻译,但很难精妙传神对译。究其原因,母语、母土、母族、母国,同气连枝,兴衰同命,荣辱与共。《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旦中国文字、文艺、文化彻底失守,提笔写作都用英文,开口闭口均是英语,动辄引用西方文献,“反认他乡作故乡”,不仅“中华民族复兴”会成为幻梦,恐怕连“中华民族”都会成为幻影。
  此外,以全球英语产业为例,语言兼具经济性和政治性。为了全民学习英语,国人偿付了巨大金钱代价,也付出了屈从“英语霸权”等政治代价。正如许多政治哲学家所言,“语言一直都是帝国的良伴”。自秦始皇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直至英美大力推行“英语霸权”,任何具有文化自觉与自信之国,皆不能容忍其国内语言的碎片化,更不能接受其国语在全球语言家族中的弱势地位。货币是经济交往的核心媒体,语言是政治交往的关键媒体,两者都有鲜明的主权色彩。可以想见,若无“美语霸权、美元霸权”,即便“美军霸权”不可一世,也会毫无“美国霸权”可言。同理,有朝一日,中文若有幸成为全球性强势语言,不仅可以催生极其可观的中文产业,还可促进“中华文艺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还孕育了一方之言。因此,任何语言事实上都是方言,其本土性与传统性异常明显。纵使是“现代”知识,也需要运用“传统”语言;哪怕是“普世”知识,也需要栖身“本土”方言;即便是“抽象”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