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消极腐败的现实表现及治理之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向风行
日期:2011-11-23 10:55:08
、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现象的存在,对行政效率和机关风气,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公共形象。 3.成为积极腐败的帮凶。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对一些违纪违法现象消极对待,不敢抓、不敢管,不斗争、不批评、不制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是讲原则,而是搞通融,助长了腐败之风,让那些积极腐败分子更加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三、消极腐败的特性 1.具有很大的伪装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错误的东西往往被加以新的“包装”,成为一些人搞腐败的理论支持。如,因官僚主义而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行为,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视为“好心办坏事”,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地“交学费”而没有被追究责任。还有的人认为打“擦边球”、“闯红灯”、“破禁区”就是解放思想,应该提倡和鼓励。在这些谬论歪理的指导下,消极腐败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伪装性。 2.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消极腐败经常表现为一种机关风气和干部作风,机关里若有一名公职人员消极作为,其他人面对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处境,自然会择闲而从。接受者既无罪恶感又无羞耻感,很容易被同化成其中的一分子。因此,消极腐败具有极强的辐射性、传染性。 3.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很多干部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拿点、吃点不算贪污,庸点、懒点不算错误,对消极腐败体现出超常的包容性与保护性。部门利益至上、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等消极腐败行为更是将大家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受到侵犯时,官官相护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4.对法律法规的规避性。有的消极腐败行为往往因为够不上违纪违法而不好查处,一些地方的干部作风建设总是“运动式”、“一阵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消极腐败问题“休克”一阵后,又起死回生。同时,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一些消极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与严厉的责任追究。 四、消极腐败的治理之策 消极腐败是行为腐败的温床和土壤,是机关工作正常运行、干部队伍健康发展的隐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必须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 1.加强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舆论氛围。一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传媒,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让廉洁理念进单位、入家庭,真正融入领导干部的心脑。二是加强党性教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开展岗位廉政培训等活动。三是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覆盖面。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众文化建设中,渗透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 2.改进作风,回应社会关切。一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宗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及时总结治理干部庸、懒、散的经验,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培育党员民主意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建立党员意见和建议的回复制度,推进党内畅所欲言的民主风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