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庸官懒政泛滥机理探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湘智 日期:2011-10-31 17:29:11
  6.考核评价失真。公正、严密的考核是正确评价公务人员德才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公务人员模范履职的重要手段。庸官之所以能混,懒政之所以能撑,跟目前比较模糊的考绩方法不无关系。现行考核制度的考核主体、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从考核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是体制内的上级与下级参与的考核评价,公众对考核缺乏参与权、监督权。从考核评价的指标来看,针对少数“混日子、熬年头”、“混职称、熬位子”的干部,未制定科学严谨的考核指标,涉及“治懒治庸”的分值权重过小。从考核评价的方式来看,干部考核往往体现在年终的本人述职上。一个公务人员,一般来说只要不违反原则、没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过群众和组织的测评和考核。公正、严密的考核的缺失,使有的单位在庸懒治理上的时间和精力上投放不足,工作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对路、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明显。由于缺乏科学的干部业绩评价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先”的不“进”,“后”的不“落”,一些官员“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同时,对于考核结果的应用也流于形式,“优秀”等次的固然有奖励,但对排名靠后的却没有惩罚,导致这些公务人员心存侥幸,克服庸懒的念头也很难入心入脑。
  7.庸懒问责失严。对公务人员的庸懒行为实行科学、严格的问责能产生强大的震慑与规制作用。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隐性失职”的行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缺乏具体的惩戒措施,顶多不过是不褒奖、不重用,“庸官”该加薪加薪,该升职升职,相关待遇“一个也不能少”。一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上存在“无为而治”的思想,一些主要领导对于庸官懒官不以为意,认为他们没有往自己的腰包里装钱,只不过是平庸一些、懒惰一些,无伤大局,对庸懒治理多数是喊在嘴上、挂在墙上,总是以批评教育为主,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危及不到庸官懒官的官帽子,庸懒多年,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因此,当干与不干差别不大的时候,当务实和务虚一个样的时候,当勤奋的干部和懒散的干部同样待遇的时候,实干的干部也会变得假干,多干的干部也会变得少干。从政策制度的双因素理论分析来看,目前,主要表现为保障性制度作用偏大,竞争惩罚性制度作用不足。对于广大公务人员而言,一旦入职或晋升,只要不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错误决策、“一票否决”等“显性失职”错误,则意味着其具有稳定的职权、不断改善的工作环境和与时俱进的福利待遇。公务人员能进难出,能上难下,一旦有了“名分”,就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就能获得一辈子的职业平安。“铁饭碗”、“铁交椅”的保障很容易释放人类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的懒惰本性,造就公务员精神懈怠、职务疲劳心理,工作不求上进,只求安稳,服务观念淡漠、效率观念淡薄也就自然而然了。
  8.行政文化失度。文化是观念的沉淀,对继承者的精神、意志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部分糟粕相互交织与激荡,对我国的庸官懒政行为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提供了直接的文化背景,成为外在的思想污染源。我国传统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限权思想,延续到现在,“权本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