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异地竞争性考察区分度的难点与对策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竞争性选拔干部呈加速态势。各地为避免“高分低能”、“唯分(票)是举”,倾向于把民主测评、考试筛选和差额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更重视竞争性考察环节的作用,注重竞争择优、科学选准干部。由于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入围干部分布在不同地域、部门和单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异地竞争性考察的区分度,增强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竞争性选拔的公信力,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笔者有幸参与了2010年韶关市公推遴选工作,在此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异地竞争性考察区分的难点分析 其一,一致对外心理明显,考察谈话不够真。传统干部考察一般在本地、本系统进行,通过单位内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后等额确定考察对象,组织部门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情况。异地差额考察人选存在非限定性、开放性和成分复杂等特点,最突出的是不同单位考察时,由于考察对象和其他单位人员竞争,所在单位大多希望本单位人员通过考察顺利提拔,领导干部可能通过会议打招呼“上下通气”,以“出人才、出干部”为借口统一思想,容易出现“集中推”、“对外推”现象。同事和下级认为考察对象已经“过五关,斩六将”,出于“送一程”和“推上去”的心理,要么希望“腾位置”,要么努力“当好人”,要么借机“送瘟神”,只要不存在太大的矛盾,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不论考察对象在单位是否真正优秀,是否适合目标职位,都尽量将有联系的工作和业绩往考察对象身上靠,用较大篇幅介绍其优点和特长,采取回避或模糊态度谈缺点和不足。考察对象本人作自我介绍时,也会侧重于展示正面形象,谈工作业绩、荣誉、优点和优势多,谈缺点、不足、劣势少。各方出于不同心理考虑,有意无意地将考察对象相对于目标职位的优势最大化,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表现缺乏实际内容印证,谈话和资料等间接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异地竞争性考察往往更容易失真失实。 其二,受到多种条件制约,考察内容不够深。竞争性差额考察一般按1∶2或1∶3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在考察的目的和要求上,由过去在本地确定对象的印证性、程序性考察变为跨地域、行业、单位对多个对象的对比性、匹配性考察,同时,随着考察对象的增加、考察范围的拓展、考察内容的深入,考察比较的复杂性、工作量和难度也在增加,需要更多的时间、更认真的态度、更专业的方法去了解情况。但是,异地竞争性考察往往受到多种条件制约:一是时间。竞争性选拔时间紧、任务重,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考察谈话、与考察对象交流的时间短,了解情况不够深入。二是空间。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去考察,无法全面了解干部工作圈以外的生活圈、亲友圈,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表现,考察范围不够全面。三是考察方法和人员素质。如,考察方法比较传统,量化过细则工作烦琐、影响效率,过粗则操作性不强,失去比较价值,无法做到针对每一个职位标准制订量化方案;缺乏对不负责任的谈话对象进行责任追究的措施;考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干部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考察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不同程度受到个体素质和主观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异地竞争性考察的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 其三,行业岗位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