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的考评难点与对策分析
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各级组织部门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干部德的方面最难考察。从干部考察工作的实践来看,考德之所以难,主要原因在五个方面。 一是不得要领,工作下手难。德是人的一种内在本质,不像干部的年龄、学历、专业和工作实绩那样,能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在考察干部时,由于受德的内在性和一些考察者习惯于直观式考察干部的思维定式影响与制约,一部分考察者总有一种难得要领、没有章法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才能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去客观、准确地考察被考察者的德。特别是一些初次参与干部考察工作的考察者,更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去开展工作。 二是知之不深,素材收集难。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通常要求以准确无误的客观事实作为考察结论的依据,特别是在考察德这样一种起关键性、主导性作用的重要内容时,更需要有大量能够客观反映内在本质的事实作为基本依据。由于受德的内在性、隐蔽性和谈话对象个人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被考察者共事多年的谈话对象,仍然对其德不够了解,很少有人能够提供内容翔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事例,一般只能以高度概括的几句内容空泛的评价性语言来回答提问。这些都给考察者客观、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的德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是证据不全,核查问题难。在考察领导干部德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干部群众敢于讲话,反映过少数干部德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连时间、地点、人物都讲得非常清楚。可是一旦核查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某县委副书记反映书记在某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存在严重政治错误,可查阅会议记录时不但无此记载,就连会议的主要内容也未记全,再查询其他与会者,少数人说没有,多数人说记不得了,结果只好就此罢手,不了了之。 四是众说不一,分辨真假难。从干部考察工作的实践来看,对干部德的考察,还存在一种知情者各执一词,令考察者难辨真伪的情况。同时,遇到这种情况,对同一个人,或者对同一件事,由于观察和评价主体的立场不同,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来。这不完全是评价主体的亲疏好恶、感情深浅的原因,更主要是取决于观察问题、评价问题的立场。 五是怕担责任,作出结论难。德深藏于错综复杂的事物表象之后,仅靠同一部分干部群众的个别谈话和对一些直观事例的观察了解,是很难作出客观、准确的考察结论的。这就需要考察者对所掌握的全部有用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一番综合分析和加工制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职务较低的考察者来说,要给职务高于自己的领导干部作出这样一种结论,未免感到有些拘谨。这是因为德事关一个人的本质,非常重要且又十分敏感,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很难确定德的优劣。同时,由于站在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也由于社会中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考察组内部难以达成共识,也由此对这些问题产生认识上的分歧,难以形成正确的定论,只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地作出空泛结论,结果是将德这项最重要的考察内容变成了考察工作中的一般性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干部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关德的信息,并经过科学分析,把握其本质。反映干部德的信息渠道有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