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配置短缺的经济机制探析
其运行和配置时,由于公共权力的进入机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规范、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对等而产生的公共权力的过度供不应求的经济现象。
二、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运行短缺的经济机制分析 公共权力运行短缺是社会转型期政府公共性与公共权力部分人代理矛盾的必然反映。在社会转型期内,公共权力介入经济领域,具有无穷魅力,人人愿得而享之,而政治体制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只允许部分人经营,并非人人都能得而享之,这就意味着有公共职位的供需矛盾存在。公共职位的供需矛盾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府公共职位配置数量与有充任公共职位欲求的人员数量的比例关系。深刻分析公共权力的稀缺性须涉及两个基本的变量。一是公共权力供给量。公共权力供给量意指政府机关中可能提供的岗位数量。尽管从长期看政府具有天然的扩张趋势,但在特定时期内,政府公共职位总量都是固定的,通常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机关的编制数量,以职能定岗位,以岗位选人员。在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职位越高,权力越大,政府和社会能提供的职位数量越少。这样,职位供给量与权力的大小之间就建立起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二是公共权力需求量。公共权力需求量意指有从政意图的人对公共职位的要求数量,它通过有进入公职队伍欲求的人员数量表现出来。对公共职位的需求既指总量需求,又指对具体职位的需求。人们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属性的职位,需求量是不同的。通常而言,层次级别越高、权势越大、待遇越优厚、资源支配能力越强的职位,需求越大,稀缺程度越高。这样,职位的需求量就与权力的大小之间建立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保持需求量适当大于供应量,各个职位都能够吸纳到合适的人选,保证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代理任务,是供求关系的最佳状态。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市场经济原则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当然也包括公职人员的政治领域。这种泛化,对公共权力运行体系来说,至少有两点启示:对于权力运行主体来说,自己所行使的公共权力可以通过消费和交换给自己带来收益。对于权力运行客体来说,只要价格合适,通过交换,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可以使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政府放权机制不畅、社会治权效益不佳、公众维权意识不强、社会尊权意识不浓等导致了完整社会秩序的缺失,进而使这些启示一一得以应验。比如在公职人员的进出机制上,由于用人机制还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意味,干部的晋升和进出主要仍取决于上一级(两级)组织和领导的意志。这时,权力的需求者为了竞争这一权力就会争相贿赂上一级官员,一旦两者成交,就形成了公共权力的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可以用货币作为媒介,也可以是美色、官员嗜好等可以满足公职人员欲望或增加其收益的其他资源。而且官位越高,权力越大,所掌握资源越丰富,预期收益也就越大。这无形中改变了公共权力的成本和收益,也必然导致公共权力正常的供求平衡被打破,产生了需求量远大于供应量,也即公共权力的短缺。 一是从激励层面来看,供需缺口越大,人们为争夺此职位所进行的竞争越激烈;缺口越大,人们为此所进行的寻租活动也就越激烈。同时,对于上一级组织来说,供需缺口越大,权力能够带来的利益越大。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