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与领导“圈子”的破与立
以前讨论领导“小圈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小圈子”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上,研究的侧重点是“破圈”,这种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破圈”并不意味着领导就不要圈子。西方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就认为领导圈子是客观存在的,领导者要重视圈内成员,建立高品质的领导与成员关系。尽管此圈子不同于彼圈子,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圈子要实行破旧立新,从“小圈子”转变为“内圈子”,进而实现领导圈子的变革。 一、“内圈子”与“小圈子”:两个领导圈子的比较 (一)两个圈子的含义 一是“内圈子”,即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所指的圈子。因为领导者不可能与每一个下属都保持着等距离关系,而是对亲近的成员投以更多的关注、信任和鼓励。这就形成了领导与成员关系的圈内与圈外之分。 “内圈子”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由于资源与时间的有限性,领导者只能针对组织中的部分成员建立相对特殊的关系,这一部分人就在领导者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其次,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是早就已经定型的,领导者与下属的每种交换行为都为下属确定了一个角色,圈子在初期已经形成。再次,领导者与圈内、圈外下属发生的交换关系有质的差别,圈内成员被看做是“信任的助手”,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信任、感激与尊重基础之上的,而圈外成员则只是“雇佣的帮手”,其交换关系的基础是任务和契约,关系质量较低。最后,所有的交换关系都可以分为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两种类型。经济交换建立在双方利益得失的基础之上,利益结果会影响双方的交换行为;而社会交换则是以信任和善意为基础的,付出者不会考虑眼前利益,而是认为对方在未来会以履行义务的方式来回报。可以看出,经济交换具有短期性特征,而以信任和双赢为基础的社会交换具有长期性特征。 二是“小圈子”,即一些领导干部刻意营造、精心编织,以实现个人私利为目的,以各种名义结合在一起的小团体。“小圈子”这个词,中国政坛上古已有之,它常常与“拉山头搞帮派”、“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等词一起出现。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这里所谓的党,就是指“小圈子”,从中可见“小圈子”在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封建社会那种基于自然属性(血缘)的权力世袭,变通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权力“小圈子”,“小圈子”内的掌权者相互关照,利益共享,将权力资源在亲友中进行分配,这样权力就成了特权阶层的共享资源。 (二)两个圈子的联系与区别 就其共同点来说,两个圈子都是组织的核心层,都有情感的联结。人类社会里绝大多数的组织均采取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不管是LMX理论中的圈子,还是领导圈子,都居于金字塔的顶端,拥有丰富的信息,支配大量的资源。同时,圈内人彼此信任趋深,职业关系与义务不断延续与增强。圈内的下属受到领导者的青睐、器重和信任,他们往往被授予更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任务,以此强化信任开发,下属即使犯错或未能完成任务,领导者也不会责怪他们,而是将原因归结为下属经验不足或者其他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除了上述共同点外,两个圈子又有质的不同。表现在两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