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小圈子”的社会根源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宁开会 日期:2010-07-29 11:09:37

  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在当今社会虽然没有过去的朋党、宗派那样严重,但其客观存在,影响深远。搞“小圈子”的领导干部,只图小集团的利益,而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不对人民的利益负责,不顾党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组织的战斗力;只对自己、亲属或小团体负责,而不去为群众办实事。究其社会性根源,笔者认为要从个体和群体分别加以分析。

  一、个体性根源

  一是个体的认知差异。“小圈子”赖以生存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为,其一,“小圈子”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小圈子”中的人只看到人的作用,没有看到组织的整体力量;强调人治,而不是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二,“小圈子”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强调组织的作用,立党为公,而宗派主义强调部分小团体的利益,王明、张国焘在革命过程中,搞派系,分裂党的组织,削弱党的战斗力,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灾难。

  二是个体的素质差异。有的人之所以要搞小团体、小帮派,排斥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素质不过硬、能力不强,但又想当官,因此只有依附个别人。他们怕自己得不到某些利益,于是攀附权势人物,投机钻营,进入“小圈子”。“小圈子”奉行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宗派主义。这是党风不正的表现,它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风是相违背的。他们不注重加强个人理论学习,整天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拉帮结派上;他们脱离人民群众,不进行调查研究,整天围着领导转;他们在党的会议上,对自己“小圈子”中的人大加赞赏,对其他人进行排斥打击。

  三是封建朋党对个体的诱惑。据历史记载,朋党之争始于唐穆宗时期,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在朝廷互相攻讦、倾轧达40年。后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这是中国的一种特有历史现象。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戚关系、乡邻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于是,很多人看中这一点,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蜘蛛,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试想一下,“河北第一秘”李真如果没有给某位领导当秘书的机会,他能在30多岁走上河北省国税局局长的位置吗?这就是朋党的诱惑。

  四是宗派主义对个体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裙带关系,缺少法治观念,在现实中,“拉关系”、“找靠山”成为部分人的生存原则。这种人治文化的腐朽意识必然影响到党内,是党内产生宗派意识的社会根源。近年来,我们虽注重反腐败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但对党内的宗派主义倾向没有给予足够注意,没有认清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和危害。有的把党内宗派主义看做一般性的思想问题,看做是中国人的传统行为范式,是“人情世故”等,因此,宗派主义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被腐败现象掩盖,容易被人忽视。

  二、群体性根源

  首先,实用主义是“小圈子”产生和发展的温床。全心全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