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0月下期

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优化路径研究/杨守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守涛 日期:2021-11-17 17:21:36

   【摘  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作为社区协商运用与实践情况的描述指标之一,公众参与效能感代表着参与社区协商的人们对社区协商及其实践情况的一种感知与评判。这种感知与评判目前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与科学性不足相伴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当前涉及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之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深刻地影响到社区协商的长效化发展。为优化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需要筑牢社区协商基础、深化社区协商实践、提升社区协商素养、整合社区治理机制。

  【关 键 词】社区协商;公众参与;效能感;基层治理
  【作者简介】杨守涛(1985— ),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协商治理、党的领导力建设。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基层协商民主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9ZGA002);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重点科研项目“基层协商视野下的首都村规民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XZD004)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20-0042-04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曾非常明确地强调,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发展协商民主已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基层治理中的社区协商已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所强调,其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直接关乎社区协商的可持续性与社区治理效果,应当受到重视。
  一、基本概念与数据来源
  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是政治效能感在社区协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代表着参与社区协商的人们对社区协商及其实践情况的一种感知与评判。这种感知与评判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分别涉及一些具体测量维度,这些维度的实际情况会影响到社区协商实践绩效、社区协商实践公信力、社区协商实践可持续性、社区治理绩效与党和政府的形象塑造。[1]
  本文依托前后两轮调研分析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第一轮调研,受访者307人,填答问卷前未就协商民主、社区协商理论和实践概况做说明;回收问卷30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00份,占比接近97.72%。第二轮调研,受访者271人,填答问卷前就协商民主、社区协商理论和实践概况做了一定程度的说明;回收问卷265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占比接近98.12%。
  二、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问题
  关于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问题,调研中被提得最多的是当前效能感“不理想”或“不够好”,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指出这一问题。这种“不理想”或“不够好”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效能感总体不高,二是效能感科学性不足。
  (一)效能感总体水平不高
  总体来看,社区协商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并不高。就内在效能感而言,在前后两轮调研中,被调查者在对自身了解社区协商情况的判断方面,很了解者占比分别为23.33%、23.08%;在对自身重视社区协商情况的判断方面,总是很重视者占比分别为21.67%、20.77%;在对自身参与协商的判断方面,总是能做到理性沟通者占比分别为25%、20.77%;在对自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