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8月下期

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应急管理的思路与对策——基于武汉市社区应急管理的实践探索/徐柳怡 汪 涛 胡玉桃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徐柳怡 汪 涛 胡玉桃 日期:2021-09-27 16:13:13
  【摘  要】具有武汉特色的社区应急管理包括“应急管理+党建引领”“应急管理+人民至上”“应急管理+以防为主”“应急管理+多方统筹”“应急管理+信息支撑”五个方面。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制度韧性梗阻、空间韧性不足、组织韧性僵化、社会韧性衰减、技术韧性滞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社区应急管理制度韧性;完善设施规划,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空间韧性;推进多元共治,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组织韧性;深化“三治”融合,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社会韧性;构建智慧社区,提升社区应急管理技术韧性。
  【关 键 词】韧性社区;应急管理;疫情防控
  【作者简介】徐柳怡(1988— ),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社会治理;汪涛(1969— ),男,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统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策统计;胡玉桃(1989— ),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16-0035-03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流动人口增加,突发公共事件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人类社会已不可逆地进入风险社会,运用传统防灾减灾方法应对各类“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的局限性凸显,韧性城市与韧性社区建设应运而生。

  一、韧性城市与韧性社区的概念、内涵及演进
  (一)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中的“韧性”一词,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的概念演变。“工程韧性”指物体形变后恢复原状态的能力;“生态韧性”强调系统通过经历扰动中的抵抗、吸收、修复等一系列过程,可以达到新的平衡;“演进韧性”则更加强调系统的适应、学习与创新能力,广泛应用于社区韧性等涉及社会因素的韧性研究中。[1]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面对冲击和压力,能够保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特征不变,仍然具备生存、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周利敏等认为城市韧性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同系统韧性的组合,是指多种稳定状态,并从物理、社区、经济、组织和自然五个层面构建了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2]肖文涛等认为可将城市韧性划分为社会层面具备协同性(社会韧性)、环境层面具备适应力(环境韧性)、技术层面具备智慧性(技术韧性)、工程层面具备冗余性(工程韧性)、组织层面具备自组织力(组织韧性)、制度层面具备学习力(制度韧性)六个维度。[3]仇保兴等认为韧性系统的模型包含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个方面,其中结构韧性又可分为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政府韧性;韧性城市应包含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冗余、慢变量管理、标识等要素。[4]
  (二)韧性社区
  韧性社区,是韧性城市理念内涵在空间维度上更为精确的演绎。在突发事件应对的视角下,韧性社区是指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统筹内外资源、有效抵御外来冲击,并具备从危机中恢复、适应和改造自身的能力,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同时,社区韧性是动态变化的,贯穿社区全生命周期,能够通过引导、资源创新利用以及成员的自组织、学习、积累实现可持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