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3月下期
责任强约束下乡镇干部执行力建设的机制问题研究/康媛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康媛璐
日期:2021-04-25 10:18:25
【摘 要】乡镇干部执行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国内现有关于乡镇干部执行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怎么看”的认知取向和基于“怎么办”的过程取向两种路径。综合这两种研究路径,以全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乡镇干部工作的基本特点、基本任务,可以看出,激励力、控制力、评估力这三项能力分别对应事前驱动、事中推动、事后评估三个主要环节以及难测性、动态性、精准性三个基本特点,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执行力建设框架。问卷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框架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关 键 词】乡镇干部;责任强约束;执行力;机制
【作者简介】康媛璐(1986— ),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领导学、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6-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组织,乡镇干部是我们党和老百姓实现对话沟通的重要委托代理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层层传导于乡镇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财政分权背景下,乡镇政府依靠一系列内在运行机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常规性和“限时性”任务。传统压力型体制的分析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机关通过将目标量化为数字指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逐级加码,把履职责任向下传导,对下级形成了“多重任务—目标—问责驱动”机制。基层官员面对官僚科层组织的目标强刺激,往往采取较为积极主动的策略,调动各种资源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预定目标,赢得个人和组织绩效。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科层压力型体制逐步向全面问责型体制转变。基层官员面对问责压实责任、全方位担责履责的责任强约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行为保守、顾虑重重甚至不敢担当作为的行为倾向。管理学相关理论表明,监督与问责是重要的领导环节,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全面问责机制的正面效益,最大限度地规避其负面效应,充分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落细,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当然,基层治理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方化问题、体制结构乃至行动者个体、政治生态和行政文化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本文旨在从体制机制层面探讨影响乡镇干部执行力建设的制度改进问题。
二、乡镇干部执行力建设基本内容
根据全过程管理理论,可以把推动执行力建设的相关因素分为激励力、控制力、评估力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事前驱动(想干事)、事中推动(会干事)、事后评估(干成事)三个环节以及激励、控制、评估三大管理职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执行力建设框架(见表1)。
(一)激励力
激励力对应全过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事前驱动,强调如何激发乡镇干部推动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内生动力。动力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解决的是“我是谁”“为了谁”“为了什么”的问题。
实践证明,执行动力不足是导致执行力弱化的重要原因。在笔者于2020年设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