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德治的实现路径研究——以何斯路村的实践为例/柯凤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柯凤华 日期:2020-03-18 16:41:59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关 键 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道德治理;集体经济;“功德银行”
  【作者简介】柯凤华(1983— ),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
  【基金项目】2018年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资助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厦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厦社科研〔2018〕A03号)

  【中图分类号】C936;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04-0032-04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乡村社会联系的原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乡情冷漠等问题呼吁理论界和实务界重新审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创新适应乡村社会新结构的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都强调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的教化作用,并发挥群众的治理主体作用。本文梳理了道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遭遇的现实困境,在归纳总结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道德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道德治理的实现路径。
  二、道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道德建设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事实证明,一定时期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范式总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只有经济上具备了活力和创造力,地域文化才能体现出其创造性,地方生活秩序才能够在不断调整中平稳运行。[1]然而,目前乡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不高,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效益比较低,第二、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融合层次浅,村集体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依然存在,造成乡村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长期净流出,乡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村民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丰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
  1.乡村空心化弱化社会道德的舆论评价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乡村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依然维系着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但农村空心化是不争的事实。青壮年大量外流,乡村社会的舆论主体急剧减少,使得乡村由熟人社会演化为无主体熟人社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