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2月下期

非正式关系与国家权力的互动——从明清乡绅自治到当代基层治理的演变及启示/徐 迪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徐 迪    日期:2019-12-20 12:39:09
  【摘  要】乡绅制度的产生渊源是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化”,即封建王朝对乡绅的存在采取默认的态度。从乡绅的构成结构,即主要与“官”相关和乡绅的主要任务,即维护地方秩序稳定、保证赋税征收秩序、保甲来看,乡绅作为纽扣扣入基层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纽带,即乡绅主要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现状。就乡绅制度而言,其对内相对封闭独立,使得明清时代基层社会的管理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外则积极主动互动,即积极向上级官僚机构争取资源。乡绅制度柔性的行事风格、在社会教化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一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供给可供当代基层治理借鉴。
  【关 键 词】明清乡绅;基层治理;国家权力;非正式关系
  【作者简介】徐迪(1995— ),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4-0043-04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皇权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鞅初创盐铁专卖到明代鱼鳞图谱的户籍圈定,中央政府对基层管控一直是处于较为细致的层面。貌似若即若离的乡绅之治则从深层次体现了执政者的领导智慧。对于中国历代“国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在有关文献中的具体表述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1]。可见当时的执政者已经清楚地了解到,要想对基层实施更加完密的管控,宜疏不宜堵。这就牵扯进“宗族”以及“伦理”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何以在非正式关系下体现国家权力的存在?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资源必然在千百年来社会生活传统中有所承载,探寻乡绅之治的缘由便要回溯历史研究传统的生活方式了。

  一、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化”:乡绅制度的产生渊源
  (一)原子式的生活状态和差序格局关系网络
  中国农村社会自古以来形成了较为原始的小农经济模式,男耕女织,不需要依赖外界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处于相对独立、自给自足的状态。阿伦特汉娜•阿伦特将这些彼此孤立生活的个体称为“原子化的个体”[2]。
  而相对固定的人际社会网络,也由此形成了稳定封闭的农业文明。乡土社会的封闭性和低流动性使得特有的熟人文化得以产生,人们获取生产资料、劳作以及各种生活基本就被限定在两层关系网络内。基本的农村社会关系是家庭亲属关系,再往外是有熟人关系巩固的邻里关系。对于再外层的除皇权外的关系,多数中国农民会秉持一种怀疑态度。
  再往个体与人际网络之外延伸,明清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分为四层,除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商阶级,官僚为一阶层,普通乡民是一个阶层,而半官半民性质的乡绅则是另外一个阶层。一定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必定有其经济基础,由此我们也会察觉到工商阶层与官僚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活动于各大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社会管理的阶层。从发展的角度看,应该是较为前沿的阶层,适应于封建性质的王朝统一管理。而在当时,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丝毫不亚于当今,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相比依然落后很多,很多方面仍然处于原始的粗犷状态。我们都知道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组织是晚于氏族、宗族等人类学概念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