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弃文化排外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自强姿态,促进不同文明共存发展、同放异彩。“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16]469因此,文化灿烂、文明兴盛必然需要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在互学互鉴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开放包容性,彻底反对文化排外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文化排外主义是指不加区分地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体现。文化激进主义则表现为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表现为一种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无论是这两种观念中的哪一种,对传承发展本土民族文化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以一种生动活泼、多元多样的面貌而留存于世的,“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16]434。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始终秉承文明、开放、包容的理念,彰显中华文明的开放性气度,在世界文明变局中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站得住、扎下根,与世界文明大树一起向阳生长。
另一方面,世界文明呼唤多元多样、期待百花齐放,只有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才能实现民族文明走向世界,真正实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明多元多样是世界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不同民族国家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发展道路以及现实条件等千差万别,其所展现出的文化状况、文明形态也必然是多元多样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明家园,文明多元多样是必然的时代样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世界文明的应然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已然认识到“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4]568。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积极展现开放姿态、包容情怀,既要具有民族感情,又要彰显世界眼光,在走向世界文明中绽放民族风采。
(四)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思路。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具有守正创新的意识与主张,并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治学的实践中广泛推行。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互关系愈发密切,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愈发明显,其所衍生出的现实性问题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之变、世界之变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扎根中华文化之本的同时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一方面,“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0]。“守正”一词意为“遵循正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必然面临着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现实问题,其所守之“正”,就是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