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0]的规律性观点。因此,可以说,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前进,开启了新时代传承发展文化的全新征程。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坚守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品格
  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结构的整体稳固是其所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保持统一连续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塑造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的必要前提。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成果,在历史长河的磨炼雕琢中生成,在代际传承中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传承者、守护者与创新者,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把握着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新貌,努力开创出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新局面。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始终以统一体的形式存续于大历史长河之中。因此,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军人政客,其所具备的历史思维始终是揭开历史迷思的“钥匙”,其所具备的现实情怀是叩响时代大门的“门环”。中国共产党人素来具备深厚的历史情怀、宽阔的历史视野以及敏锐的现实感知,对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始终倾注着满腔热情,在历史启迪中积极汲取着解答现实问题的有益经验,同时又反过来验证着历史发展规律。
  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推进中华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有机互动。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卓越领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继承者和创新者。毛泽东不仅酷爱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有科学态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经过了一个从选择性地批判到批判继承的转变过程”[11],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理路,开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的新道路。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理论与实践探索,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2]534此后,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持有继承、吸收的态度,将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展现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继承观以及运用传统文化发展现时现地文化的观念。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出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中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10]诚然,无论是战争时期的文化服务于革命的实践,还是承平治理时期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