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溯源、多维观照与路径探索/杨文圣 王嘉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文圣 王嘉南
日期:2025-07-07 08:30:30
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不同于殖民扩张、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性探索。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良好,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其二,制度创新受利益固化樊篱影响,存在“卡脖子”难题,成为影响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的重要障碍;其三,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理论创新,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价值观被广泛传播的要求做出有力回应。
四、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在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层面做出了具体的政策安排。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以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以系统的分配制度变革为抓手分好“蛋糕”,注重精神富裕以切实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以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障。
(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在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结构复杂的国情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明显比其他国家要艰难得多,效率与公平、产业升级与就业、安全与发展等问题也尖锐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规模的优势正转向人口结构的挑战,传统的低质量发展方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因而《决定》中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其一,探索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逐渐摆脱过去依靠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粗放型生产方式,不断做大、做优“蛋糕”。其二,主要依托国内大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这在客观上要求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极扩大内需。其三,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改变原生家庭条件、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人才潜力巨大,要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上加大投入。其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基础性的兜底作用。
(二)以系统的分配制度变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需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保障制度建设和运行的持续推进,系统化、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