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2期

公职人员问责泛化的生成逻辑与矫正策略/姜雅婷 王 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姜雅婷 王 焱 日期:2025-04-28 11:59:02
械问责”“随意问责”等与问责泛化密切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第二,通过对关键词检索所得案例的初步整理,对刊载不止一起案例的《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澎湃新闻》《半月谈》等媒体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检索;第三,面对海量检索结果,若浏览数十个网页之后,重复报道增多,网页内容相关性越来越弱,则放弃该年度的案例检索工作。通过以上步骤,共得到30个与公职人员问责泛化相关的案例。
  在初步收集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基于下述原则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第一,案例所述内容属于问责泛化,而非其他类型的问责异化或问责偏差,即涉及问责主体、客体、情形等方面的扩大化;第二,案例所述内容包含问责主体、客体、事由等关键要素,能够对问责过程进行相对完整的描述,即能够被看作一个完整的问责事件;第三,对于拟由基层纪委做出问责决定,但由于存在问责扩大化现象而被上级纪委叫停或撤销的案例,尽管实际问责行为并未发生,仍因其具有问责泛化的典型性而加以保留。基于上述原则,共筛选出有效案例19个,具体如表1所示。案例来源涵盖报纸、期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既包括《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半月谈》等主流媒体,也包括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非主流媒体,案例材料来源能够较好地满足案例选取可信度、覆盖面等要求。
 
  (四)案例信息初步统计
  本文运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案例文本进行逐句编码与内容分析。在已筛选确定有效案例的基础上,首先按照问责制度体系所包含的要素对案例进行梳理,即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客体和问责事由。此外,增加案例时间、发生层级、问责后续等要素,以进一步充实案例基本信息。对19个公职人员问责泛化案例基本信息的统计结果(见表2),证明本文所筛选整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已有研究表明,问责制度体系包括问责主体、客体、范围、程序和后果等要素。[23-24]基于对案例材料所披露的问责要素的梳理,本文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事由、问责方式等维度建立起问责泛化类型表现的编码框架。此外,考虑到实践中将问责与其他责任追究方式相混淆同样扩大了问责范围,故在编码中增加“混淆问责与其他责任追究方式”这一维度,由此形成问责泛化类型表现的5个节点。在此基础上,依次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责泛化类型进行编码,从而将案例材料与节点相匹配。表3呈现了问责泛化类型表现编码结果,其中,材料来源数量越多,说明案例所承载的该种问责泛化情形越多;反之,则越少。由表3可知,当前问责事由扩大化是问责泛化最主要的类型表现,问责方式扩大化也是问责泛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混淆问责与其他责任追究方式同样是问责泛化的重要成因之一。这是由于媒体报道以问责的字面含义代替法定含义,将追究直接责任与追究间接责任混同所造成的。
 
  三、研究过程
  (一)编码整理
  为探究公职人员问责泛化的生成逻辑,本文试图基于对案例文本信息的逐行逐句编码,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流程,遵循“初始编码—优化编码—聚焦编码”这一编码策略和分析步骤,通过不断地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最大限度地发掘信息并归纳分类,以实现对问责泛化背景性成因的深度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