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1月下期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四重内涵与价值彰显/黄德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德金 日期:2021-12-22 10:13:28
式,对于实现我们矢志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指归而言,显得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共享机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持续不断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这些原则和要求,无一例外地都要求科学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党中央确立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速构建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大共享的范围和层次,显然已成为提升治理效能,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发展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共享”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发展追求和治理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人民情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信仰“人民至上”的“初心”,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最高思想。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共享发展”才必然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价值追求。在这里,“共享发展”不仅指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更是对发展起点、发展机会、发展过程的全面共享。其理论空间在于,“共享发展”原则是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原则的价值超越,其逻辑指向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超越并非对市场机制竞争原则的否定,而是在肯定市场经济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对发展结果的利用所做的必要的引导和干预,是对“共同富裕”这一治理目标的重申。同时,“共享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既要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富目标尽力而为,又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实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可超越发展阶段的现实而轻易颠覆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
  (三)“共享”客观上要求进行“共建”
  “共享”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同时具有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的作用,“共享”倡导的绝不是“坐享”,客观上要求进行“共建”。也就是说,所有劳动者都应有能力、有机会、有义务参与到发展建设中来,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共享合作劳动所带来的成果,突出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其理论空间在于,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合作的自由度得以大大增加,这将深度解决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也为每个人参与劳动和共享发展成果带来了更大可能。马克思认为,人既是社会的生产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具备手段与目的统一体的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全体人民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观点很好地阐明了手段与目的、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两个一百年”奋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