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9月下期
中国社会的治理实践及其优化/刘 丹 张 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丹 张 昱
日期:2021-10-19 10:19:32
通过“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等措施简政放权,促进政府减少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激发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完善,市场活动带来普罗大众的利益觉醒,并必然会促使公众为了自身利益而逐渐积极参与政治。若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或者现有参与渠道过于狭窄,就会导致“参与爆炸”。因此,构建合理的参与渠道就是使大众参与制度化的过程,是社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将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提供现实的渠道,影响甚至左右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在当前“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取决于社会治理之外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度。
(二)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
从国内现状来看,国家主义还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一是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一些社会组织在资金方面依赖政府支持,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政府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使得其容易成为政府的触角和附庸。二是社会组织自组织性不强,往往成为政府在社会领域的延伸。很多社会组织不是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政府的号召和资助之下自上而下推动产生的。三是政府仍然存在“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全能主义的传统方式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四是政府受行政惯性因素的影响,设置了各种审批环节,导致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漫长的过程,阻滞了众多社会事务的及时有效处理。五是政府权力作为“必要的恶”,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社会组织的不完善而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府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出现了在社会治理中“权力寻租”的现象,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群众质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城市社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激发社区活力,探索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机制,使社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这是社会治理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政府自身改革,还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探索社区自身完善的机制。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即为了解决问题而构建社会组织,避免“僵尸组织”或“空中楼阁”式的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发挥解决问题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社区精英人士要有超前意识和引导意识。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从中学习总结、参考借鉴,既不要堵塞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也不要放任自流,任其野蛮生长,而是要疏导结合,重在引导。
五、结论与讨论
在目前中国国家主义传统仍然具有现实必要性的状况下,面对社会治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社会组织还需要在市场不断发育、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目前看来,“去行政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国家与社会的耦合来优化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政府自身的改革来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以促进社区的发育和成熟来提升社会组织化水平,上下双向贯通,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不断趋向于锻造“大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尹帅军.“小政府、大社会&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