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8月下期
乡村场域中技术赋权的 “双刃剑”效应与优化治理/王利平 黄 鹂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利平 黄 鹂
日期:2021-09-27 16:14:24
实现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对话。
(一)打破了行政权力的话语垄断
现阶段,乡村治理内卷化现象严重,虽然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在不断建构与完善,但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使得“单轨政治”的局面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行政吸纳自治”的话语权垄断使得乡村治理中的公共参与缺位。技术赋权有效扭转了这种局面,完善了基层政权运行机制,实现了权力结构重置。技术赋权是行政权力专断解构的重要途径,它扩展了信息传播途径,促进了话语权向村民的回归。在原有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行政权力由乡镇政府把控,信息传播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这实质上是对村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限制。技术赋权改变了信息传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结构,信息以一种点对点的形式传播,政府独占话语权主导地位的局面被颠覆,很大一部分信息传播权由政府转移到村民。因此,技术赋权在解构原有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多元化、扁平化、开放化的权力结构,把草根阶层纳入公共能量场,使广大村民能够利用舆论话语权与行政权力相博弈。
(二)增强了乡村公共能量场的公共性
数字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基本上不存在集权,而是一种高度分权的状态,互联网技术强化了乡村公共能量场的公共性与民主性。随着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社会经历了人民公社的“全能治理”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威权治理”阶段。不管是处于哪种阶段,乡村社会都出现了现代化行政权力对公共对话空间的“挤出”现象,村民基本上处于一种沉默状态,他们对国家政策与公共治理不了解,也缺乏了解、参与的主动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村民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源与信息,在知情权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话语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同时得到提升,村民掌握了政治参与的主动权,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地位。也就是说,技术赋权改变了乡村权力关系。信息的获取使得村民的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其越来越能够理解公共政策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联性,如果某项政策不符合自身利益诉求或者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村民就很有可能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涉,通过公共对话来争取自身利益,成为乡村治理与变革的重要政治力量。
(三)克服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单向性
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是中国政治体系的固有模式,政府掌握着各方面的资源和权力,并借由这些资本掌握着对社会舆论的控制权。但是,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广大村民可以借助新媒体等发声,由信息受众转变为信息传播者。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共享的过程,使得自上而下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形成一种双向和多向传播共存的状态。新媒体还有一项优势,即成本低,不需要传统媒体那样的结构性和技术性,也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和基本网络配置等物质基础就能够实现。即时性的网络信息传播可以实现与政府政策的无缝衔接,是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力工具。
三、技术赋权对乡村政治生态的消极影响:话语失灵风险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赋权在实现乡村政治多元话语博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村民话语权表达无序、信息传播偏向等。这些风险影响着乡村政治的和谐发展。
(一)意识形态无序引发的政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