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7月下期

“行动者—空间生产”视角下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吴亚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亚慧 日期:2021-08-30 11:36:04
增强。这种精神动力和目标导向又形塑了不同行动者的实践行动,最终转向自主的组织化的行动。
  (一)利益契合: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诱发性动力
  城市化进程对“他者”开放,开始形成具有原子化、疏离化、碎片化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在当前社会急速转型、国家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传统精英治理模式开始向多主体联动模式转变。关于我国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央政府只提出宏观层面的战略方针,把具体的细化责任和权力交由省市等中间政府执行,而把贯彻实施的灵活性交给基层政府。[2]在战略方针实际落地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自下而上的群众需求难以找到平衡点,这也成为破解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在上述案例中,H组织成为传统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以需求为本位,嵌入社区实际,挖掘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能引起最大共鸣的需求点,借助专业化和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构建一种满足居民需求、调动居民参与、扎根社区空间的行动体系。可以说,在社会组织的外力推动下,利益契合成为多元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的诱发性动力。此时,社会组织仍然处于相对被动、零散的初级联结阶段。
  C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行动者与社区结构之间的刚性张力明显。近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倒挂比例甚至达1∶20,信任基础薄弱、情感来往单薄、主体关联有限等城乡接合部特有的治理难点,导致社区治理难以取得共识。幸运的是,当地基层政府还是具有发展思维的,能够以一种包容和共促的策略赋予本土社会组织一定的生长自由和发展权限。在这样的背景下,H组织扎根社区实际进行调研,积极挖掘行动者与既有结构之间的利益联结点。龙舟民俗文化正是基于本土居民的深厚认同与信仰,其中蕴含的也恰是社区的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精神。
  H组织一系列尝试性的、与龙舟民俗文化相关联的活动精准匹配了新时代群众对龙舟文化的需求,唤起了消费者对民俗文化的熟悉感、信任感和满足感,也就是说,行动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需求满足。从本质上来说,H组织策划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积极寻求多元行动者兴趣点和利益点的基础上,更注重形塑一种“行为驱动”,重建一种“社区活动人人参与”的新型空间。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思想转变
  按照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逻辑,初期的空间实践活动直接促成了行动者的行为变化和社区环境的改善,但带有“理性经济人”色彩的参与动机尚未达到意识层面的转变,没有完成社区空间的再生产以及不同行动者之间原有关系的改变和重组。H组织也意识到仅靠外力推动的社区治理只是表面化、暂时性的。H组织牵头的社区治理都突出行动者的主体性,目的在于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在参与中推动传统认知的改变和公共意识的提升。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H组织通过公共精神的培育实践,将社区治理目标与个人行为目标进行内化相容,从而将被动参与转向常态化、主动性参与社区治理。老年人作为龙舟文化代言人和宣传者的身份参与龙舟保育活动;对龙舟文化不断增强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得外来人开始关注社区发展并融入社区集体;龙舟比赛选手在河涌训练时主动记录非正常排污管道等信息,成为河涌污染有力监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