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7月下期
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变迁历程及主要经验/孙发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发锋
日期:2021-08-30 10:01:59
领导人的讲话等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组成部分。因此,党的政治理念转变以及对社会组织问题的认识、判断、立场和态度的改变,直接关系着对社会组织问题的界定,直接促成社会组织政策转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推动社会组织政策范式变迁和社会组织政策价值观嬗变的主导力量,党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和自身历史任务的认知决定了社会组织政策演变的特点与方向。尽管略有曲折,但总体而言,党根据社会组织的特点和自身的工作重心,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制定了正确的社会组织政策,推动社会组织成为党的帮手和助手,促使社会组织为扩大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政党主导性是我国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的鲜明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进一步开放和彰显这一优势,维护和巩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权和管理权,而不是削弱党对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的主导权、话语权。
(二)保持社会组织政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社会组织政策必须适应政治环境,它的内容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社会组织政策必须做出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作为体制外政党,受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党只有植根社会,密切联系群众,才可以赢得革命的胜利。这使全面统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时代环境和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封锁、敌视的背景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党可以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实现原来借助社会组织实现的功能。所以,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的价值导向从全面统战转变为安全至上。不仅如此,安全、统战的话语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安全价值导向经历了传统安全观→系统大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统战价值导向经历了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的转变。因此,社会组织政策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善于顺应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对社会组织政策推陈出新,推进社会组织政策与时俱进。
(三)坚定对社会组织政策框架的自信
如前文所述,安全、统战是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的两个考虑因素,决定了不同阶段社会组织政策的主基调,构筑了社会组织政策的总体性、基础性框架。尽管在某些环节和方面存在不足,但这一政策框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着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必须长期坚持。西方敌对势力将社会组织政策与“民主”“人权”挂钩,并以此作为干涉我国社会组织事务治理的借口。但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组织政策都在不同限度上有安全和统战方面的考量,尽管可能使用不同的名称。[10]基于此,要认清西方敌对势力所建构的“民主”“人权”语境下的社会组织政策的危害性,坚定对安全、统战语境下的社会组织政策框架的自信,形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
(四)实现统战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至上的历史不可能重演。另外,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华和平演变的力度加大,利用社会组织对华进行“价值观污染&r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