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后扶贫时代”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效能的多理论视角透视/何土凤 叶子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何土凤 叶子鹏 日期:2021-05-26 16:34:56
言之,驻村“第一书记”对政策信息的把控以及村民对于自身情况的隐瞒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根源。因此,作为政策执行者的驻村“第一书记”要主动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全方位考察和了解实际情况,核实和甄别信息,在挨家挨户走访的基础上获取村民信任,让村民自觉自愿上报实际情况。
  三、基于权力距离理论的思路前瞻
  权力距离的概念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五因素模型中的重要维度之一,即“个体成员对组织中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3]。从内容来看,权力距离主要划分为国家、组织、团队和个体四个层面,且这四个层面呈现动态发展特征。[4]从性质来看,权力距离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职能距离,即下级在职能上对领导者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工作场所的权力配置上,包含决策参与、监督与控制、遵从与授权、责任承担等;二是情感距离,即下级对上级领导者的精神依赖,诸如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怀。[5]
  1.化解职能距离难题。一是决策参与难题。驻村“第一书记”很少有机会参与农村相关政策的起草和制定,但是,驻村“第一书记”长期在基层一线开展农村工作,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后扶贫时代”开展农村工作大有裨益,因而,制定相应政策时,上级部门应注重听取驻村“第一书记”的意见和反馈。二是监督与控制难题。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压力不仅源于庞杂的资料整理、各个领导小组的督导、各相关部门的考核,同时也源于村民的多元需求。在“后扶贫时代”,要提升监督和考核机制的效能,确保驻村“第一书记”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为民干实事。三是遵从与授权难题。遵从上级制定的政策和按照实际情况执行政策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驻村“第一书记”如果对某个文件或某项政策存在疑惑,在咨询上级有关部门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于是只好脱离实际,盲目遵从上级的指示开展工作,结果收效甚小。因此,应适当授权给驻村“第一书记”,使驻村“第一书记”可以根据实际情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因政策模糊和政策变动而处于被动局面。四是责任承担难题。拥有更多的权力意味着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在“后扶贫时代”,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提升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效能感。
  2.化解情感距离难题。照顾家人难、交通出行难、语言不通、住宿条件差、饮食不习惯是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生活困难,因此,对驻村“第一书记”给予更多关怀和激励是“后扶贫时代”开展农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上级有关部门可以多给予驻村“第一书记”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机会,并多支持他们针对农村工作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相应地,在未来执行相关政策时,可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和柔性管理,多给予驻村“第一书记”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指导,多关心他们在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也可以适当地放权,让他们在承担更多的任务和责任中历练成长,有更多的空间发挥个人特长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思路前瞻
  协同治理是在治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