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以中致和:管理的和合本质追问——基于传统和合思想的阐释/纪光欣 宋红燕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纪光欣 宋红燕    日期:2021-04-25 10:34:42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和如羹焉,……声亦如味,……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多元、差异或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无论天人、人际、身心之和,还是君臣、父子、朋友之和,都是两者及两者以上要素或性质间的差异或对立,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这种“以他平他”式的对他者的认可与尊重是和合思想的基础内容。
  其次,和合以差异间的融合或统一为目的。多元就会离散,差异就会冲突,对立就会排斥。和合的本质在于差异间的互补、协调与融合所达成的整体统一或动态平衡的状态,它维持事物的存在,促进事物发展。“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相对而言,“和”侧重在多元共存、异质并立的方面,“合”侧重在多元融合、异质协同的方面。因此,和合的要义在于“合”,“合”以“生物”或“成百物”,正是这种包容或融合差异与冲突的“合”构成事物发展的机制,和合而生生。可以说,“合”以“和”为基础、提前,“和”以“合”为目的、归宿。这种以融合、统一、整体为归宿的动态、开放的和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准确表达。所以,《礼记》才有所谓“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说法。
  再次,和合以中庸之道为实现方式。“和合”一词最早来自先秦典籍《国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可见,和合不只是天道(宇宙观),更是人道,是方法论,代表治平天下、和合社会的实现手段。这在君子(管理者或统治者)那里就是要遵守“中庸之道”,“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中庸也”。(《中庸》)“庸”无论解释为“用”,还是理解为“常”,“中庸”都意味着“中”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或按照“中”的规律来施政。而“中”就是“和”或“和”的根据(“中和”),就是天地或人事达到的和谐、适度的圆满状态,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庸之道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执两”就是把握差异或对立的方面,“用中”就是寻求差异或对立之间的动态融合或适当平衡点,然后用之于管理社会或教化民众。从这个角度看,中庸就是和合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以中(中庸)致和(和合)”的“成事之德”,或如郑玄所解释的“中和之为用”。不过,中庸之道“唯圣者能之”,善于“允执厥中”的虞舜被誉为实践“中庸之道”的典范。所以,对管理者来说,中庸既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也是至高的道德要求(“中庸,其为至德矣乎”),代表传统社会“圣贤之治”或“治国之道”的理想。
  三、和合管理:管理本质的新阐释
  传统和合思想以其内在的包容性和鲜明的实践智慧为把握管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和合管理,和合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者的中庸智慧。
  基于组织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复杂性,管理总是面对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