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非理性视角下“共建共治积分银行”模式研究——基于S市F街道的考察/刘长江 谢义帅 刘柯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长江 谢义帅 刘柯红    日期:2021-04-01 16:28:35
等多支服务队伍,文明纠察队、交通劝导岗等多支居民自治队伍,推动居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积分银行”作为一个志愿服务的中介平台,将志愿者的供给与其他居民的需求有效连接起来,培育了小而精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升了志愿服务质量,完善了志愿服务体系。
  (二)“积分银行”的经济及伦理因素
  从经济思考的角度,“积分银行”利用计量方法,让共建共治积分在存取之间合理流动,社区居民能够直接感受到积分的价值。F街道“积分银行”作为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其积分标准包含着若干创新元素,如志愿者服务所获取的每1分所对应的价值原则上不超过人民币2元;参与常规便民服务活动1场,原则上对应获取1分;参加专业便民服务活动1场,原则上对应获取2分,基层治理专项行动对应积分可适当提高(见表1)。“积分银行”注册储户可以在F街道下辖社区任意服务阵地提供志愿服务,累积服务积分,并可在总行和任一分行进行积分储蓄与兑换,实现志愿服务积分的通存通取。“积分银行”现存积分及储蓄数据,也许不能全部反映社区内治理的真实情形,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定居民的道德建设状况。
  从伦理思考的角度,“积分银行”是社区实行的道德教育举措,虽然其仍是通过道德效益的最大化来唤起社区居民的从善之心,但F街道的“积分银行”并没有简单套用经济学的模式,其在运行、服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F街道通过定期开展荣誉称号评选活动,鼓励和奖赏真正热心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使居民内在的尚善心理得到强化,压制了外在利益需要,减少了积分回报带来的伪善行为。采取多元化方式引导居民通过情感体验进行伦理道德抉择,解决了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问题,居民行为变得自发与自觉,顺应了社会发展客观趋势。在尊重居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探索社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平衡节点,使伦理道德观念与时俱进。
  三、发展审视:“积分银行”的成效与困境
  (一)“积分银行”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发展社会组织新模式,为社区注入新鲜活力。S市F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以下辖社区为治理试点,以“积分银行”为抓手,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解决了以往辖区内不同社区之间参与服务方式、激励标准不一致等问题,统一积分价值标准和服务记录方式,让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更加公平透明,提高了志愿服务管理效率。使用政府外包的公共管理工具,将社区日常活动交由社会组织或专业社工机构来操作,多方主体之间构筑起畅通、良好、互助的桥梁。利用基层办的动员和执行能力,“积分银行”可以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激励居民志愿者提供社区服务,充实现有服务力量,并通过积分流通促进居民参与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
  第二,培养居民的互助公益行为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习惯。对F街道某社区的调查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大集8场,提供便民服务13项,共计服务1383人次,捐助2729.66元。另外,它们将“积分银行”与“慈善日”结合,通过慈善会平台开展便民服务大集暨聚善日服务,其中包括义修、义剪、义卖等善行活动。推动便民服务可视化建设,借助“积分银行”积分榜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