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公共危机中的情感危机及其管理/付光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光伟 日期:2020-12-14 16:26:17
  
 
  【摘  要】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造成人们正常的理智能力难以发挥,导致人们的情感缺失、情感过激和情感异化等情感危机。这需要管理者摒弃非人格化的科学管理模式,立足“情感人”的人性假设,通过情感供给、情感宣泄和情感矫正来化解情感缺失、情感过激、情感异化危机,实施有效的情感管理。
  【关 键 词】公共危机;情感危机;情感管理
  【作者简介】付光伟(1979— ),男,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层政府推行权责清单制的限权功能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BSH079)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22-0076-03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情感、理智和意志的综合体,只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三者对个人行动的影响大小不同罢了。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一般是理智主导着个人的行动,而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不安全环境中,理性的发挥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人们的情感往往以非常态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人的情感危机。针对情感危机,相关管理部门及其领导需要从基于“理性人”的科学管理转向基于“情感人”的情感管理,运用情感管理的理念、方法去化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情感难题。

  一、公共危机环境下的情感危机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增加了人们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生命安全的危险性在社会中被放大,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莫名的恐惧、恐慌之中。在强烈的恐惧感驱使下,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会偏离常态化的轨道,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情感危机。
  1.情感缺失。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笼罩在恐惧和不安的紧张气氛之中。特殊的危机环境导致情感赖以形成的社会机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部分社会成员出现正常状态下的情感暂时消失现象,以极度自私的生物本能作为个人行动的原则,正常状态下的温情被让人难以理解的冷漠无情取代。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虽然在外部威胁下,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如果管理和引导不当,人人自危、见死不救的行为可能会普遍发生,甚至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情感缺失现象,在非危机时期是不会大面积发生的,危机情境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催化剂作用,我们不能用常态下的道德规范对之进行刻意的贬低和谴责,因为当危机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很多人的情感又恢复到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正常状态。这种情感缺失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在一个社区中普遍存在,它会严重破坏“患难见真情”的社会正向氛围,使整个社区笼罩在一种无情、无助、悲观失望的情感氛围中。
  2.情感过激。与情感缺失相对立的一端就是情感过激。所谓情感过激,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几乎完全为喜怒哀乐等情绪所主导和支配,缺乏理性和个人的主见,陷入情绪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地震、海啸、洪水等公共危机事件,会让一些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故,那些遭遇变故的家庭成员会陷入集体的悲伤之中,难以自拔。由于遭遇变故的家庭众多,这种悲伤的个人情感,在紧张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作用下,会上升为一种全社会的集体悲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