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0月下期
美国的邻避运动及其治理之道/杨 芳 高汝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 芳 高汝敏
日期:2020-12-04 15:34:07
亦即主观上的风险价值评估。邻避建设涉及的更多是一个价值问题,绝非仅靠技术专业手段就能解决,公众、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在议题价值诉求表达中均不能缺席。
(三)公民环境权利意识与义务承担意愿的不对称
邻避冲突还可从公民权视角做另一解读,冲突的实质是公民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和对其所处环境生存权益进行的保护和力争。作为冲突的两方,公民和政府或项目发起人围绕环境权利进行各自的话语建构和利益最大化斗争。社区居民对环境权的话语建构多是基于个体层面的生命健康维护或是维持宜居的小范围社区环境;政府或企业组织则更多考虑对社会环境污染治理的整体布局安排。对邻避设施的价值分歧正是衍生于公众与政府对环境权益的差异化理解,而价值分歧进一步上升为邻避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主张享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不对等,即公民在主张权利意识的同时,有着将环境义务和责任外推的偏好。
作为理性人的个体,公众并不完全否认政府或企业加诸邻避设施或项目上的目标价值,甚至有时会完全认可该项目的价值意义,如治理环境污染等公共目标价值,毕竟公民本身也能在共同利益实现后享受到个体利益。但从自利的立场出发,公众不希望由自己来承担和消化邻避设施引发的建设总成本或负面效应,希望邻避设施或项目远离自己居住的社区,最好移址他处。“可以在别人院子,就是别在我家院子”,这是美国邻避时代最为响亮的主张和口号之一,邻避情结的背后蕴藏着公民个体对环境义务和责任的推卸和转嫁。
三、美国邻避治理之道
20世纪90年代,美国邻避运动愈演愈烈,社区公众反对邻避设施的行动逐渐变得具有集聚性和组织性,政府的公信力在邻避冲突中面临着威胁,许多在建工程被迫搁置,社会资源蒙受巨大损失。为改变这种局面,1990年,美国政府召开了治理邻避困境的国家研讨会,通过调查研究和反思城市化过程中的邻避案例,基本形成了解决邻避困境的邻避设施选址原则。
总的来看,美国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邻避治理机制,通过制度、利益和文化三个维度解决邻避难题。首先,公众参与制度是邻避治理的制度基础。合乎法律、有效的程序和强有力的参与者可以增强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其次,采取补偿激励措施,平衡地区间的成本效益差异,一方面,可以驱使邻避建设项目投资趋于冷静和理性,促进整体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在转移支付的调节下,承担者可接受范围内的外部成本被抵消,这给增进社会整体效益的邻避工程建设拓展了可能性。再次,在精神文化维度,通过权责一致教育在思想层面向公众灌输权利义务对等的理念。
(一)制度基础:公众参与制度
将公众的诉求纳入邻避议题的进程之中是解决邻避困境的关键。邻避议题共识机制强调广泛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首先,广泛的公众参与要求与邻避项目相关的公众或公众代表均能够被实际吸纳到邻避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其次,公众在邻避项目决策全程均不能缺位,包括问题识别、需求评估、风险评估、影响评估和技术选择等都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
美国公众参与邻避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有:①举行公众会议。通过听证会和会议旁听的形式,公众的利益诉求在项目议程中能表达出来。②设置规范公开的邻避项目选址程序,包括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