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图谱”/黄 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建 日期:2020-10-07 21:09:09
镇(街道)强基固本的治理链条。市级层面要科学整合资源,全时段、全方位集成推进,完善制度安排,强化督导考核,从更高层面分析和应对重大治理问题。精准指导、组织县级政策和制度的实施,优化县级党政机构的职能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制订针对性的实操方案,确保目标执行落实。乡镇(街道)作为市域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打通市域治理的末梢神经。要切实优化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通过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管理服务权限下沉,彻底消除“最后一公里”中的阻滞因素。与此同时,市域社会治理还要精准对接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市域覆盖了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完整和开放的治理系统,只有充分发挥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引领、辐射作用,方能有效破解县域和乡村治理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分离和错位等问题。为此市域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推进城乡要素更加顺畅流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助力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同时,乡镇治理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也可在市域的统合中向城镇社区推广延伸,如“枫桥经验”便可由“盆景”向“全景”复制推广。[2]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横向结构:全域协同
  市域既是当前社会突出矛盾的汇聚地,也是防范化解矛盾的工作场。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利益诉求的差异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都使得市域层面发生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层级、多事项、多主体纠缠叠加的特点。其中既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短板,如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域服务的便捷化以及市域服务精准化等问题,也有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民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还包括可能会外溢和发酵的市域治理体制机制的缺陷,如决策体制、风险评估体制、排查化解机制、调解联动机制、接访下访机制等。为此,必须形成横向协同性的治理格局,构建一整套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与执行机制,有效回应上述治理难题。
  首先,多元主体的协同。在市域治理空间中将多中心、网格式的开放协调结构和功能予以统合。以化解防范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形成多元主体基于“协商同意”的新型市域社会治理秩序,实现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基层群众同向发力,政治统领、市场原则、自愿机制与公共利益深度合作,在市域层面共塑公共空间和现代公共精神,满足市域各阶层群体多样性和差异化之诉求,找寻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要以建立市域良性社会生态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将市域社会治理始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予以统筹。政府则依托其多重权限、公共资源和科层体制等管理优势,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机制,从而维系社会秩序、防范重大风险。全方位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从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厘定、优化政社关系,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实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区的科学联动,持续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专业化。在公众参与上,要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和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用制度保障群众表达、参与、建议、批评与知情等各项民主权利,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实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