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8月下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图谱”/黄 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建
日期:2020-10-07 21:09:09
【摘 要】市域既是国家治理体系运转的重要节点,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纵向结构上实现上下贯通,让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搭建权责明晰、层层联动的纵向治理架构;要在横向结构上实现全域协同,形成多元主体基于“协商同意”的新型市域社会治理秩序,在合作共治的框架下横向动态研究制度的运行绩效,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将政治的引领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教化作用、自治的基础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有机融合,立体化推进社会矛盾解决。
【关 键 词】市域;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作者简介】黄建(1978— ),男,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科研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6-0040-04
市域是国家治理体系运转的重要节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以及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同时,市域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因其拥有较为完备的公共治理资源和自主管理权限,覆盖城乡多元治理形态,具备较强的纵合横联、驾驭风险、化解矛盾、平衡关系功能,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质量必将直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一、精准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内核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着眼点放在我国行政运转“中位”层级即设区的市的角色上,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治理运行的结构特点。作为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重要黏合平台,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弱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运行以及上下资源输送严重梗阻。同时,市域作为城市和农村两种社会形态的结合体,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载体,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使优势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集中攻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确保更多的改革红利公平地惠及人民。其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突出市级层面的功能属性,是落实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要求的主阵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风险具有系统性、跨界性和传导性之特点,而县域在解决难题中往往力不从心,为此市域责无旁贷地成为各类突出矛盾和复杂关系平衡、化解的主阵地。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无论其制度体系还是运行能力都能够较好地支撑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源头、传导和转化等关键环节对矛盾风险进行疏导、化解,有效防范矛盾上交、下移与外溢,破除“九龙治水”的传统困局。再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绩效的科学集成,集中表现为市域治理制度安排及其执行能力。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以市域为中点,统筹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种力量,整合上下左右多重结构关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创新、提升执行能效,达致社会治理整体优化的目的。
综上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