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7月下期
领导与治理的内在关联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探析/洪 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洪 丹
日期:2020-08-24 15:55:06
长期以来始终坚持这种领导模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才能够有序协调、高速运转。[2]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都面临巨大挑战,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在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这一核心引导力量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二)领导为治理奠定了基础权力格局
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并非是对原有政治模式和权力格局的彻底摒弃,而是基于原有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化改造和创新型升级。简言之,传统的领导模式已经为现代化治理奠定了基础权力格局,当前推进治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在这一基础格局之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权力格局的完善和调整,是一种体制机制层面的优化升级。
(三)治理拓宽了领导的主体参与数量
领导与治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相比于领导模式而言,治理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参与主体数量的改变。相比于传统领导模式下单一地依靠党和政府作为权力主体,治理所提倡的多主体参与着实是一大理念进步和思想飞跃。通过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拓展政府与社会基层之间的沟通渠道,使人民诉求、社会呼声、利益表达、基层矛盾等可以更加畅通地上传下达,建立起更加稳固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治理增强了领导的统筹协调能力
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受让主体和代言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权力资源分配的公平,这也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要义。[3]相比于传统领导模式而言,现代治理模式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大大增强了领导模式的统筹协调能力。长期以来,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在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了不足之处,例如,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经常出现“落后半拍”现象、在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经常出现“协调欠妥”现象等。以上现象都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进步,高度集权领导模式下的政府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公共管理的需求。鉴于此,现代化治理理念正式被提出。依据治理的基本框架设计,通过建立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等制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全社会的新兴阶层和群体,实现社会管理的整体化、协同化和精准化,大幅提升社会公共事务的统筹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灏,胡志明,于蕾.元治理视域下政府公共治理的行为逻辑与策略选择[J].领导科学,2017(17):12-14.
[2]湖北日报评论员.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六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湖北日报,2020-01-06(001).
[3]张雁东,沈建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加强领导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16-19.
责任编辑 于小曼
E-mail:ldkxyxm@163.com
电 话:0371 - 63861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