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5月下期
地方政府决策路径依赖与机制革新/张微岩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微岩
日期:2020-06-12 08:17:32
断强化,也就是对初始决策行为进行重复与复制。这不仅节省决策成本,而且迎合了上级需求,因此,这种决策模式逐渐成为主导。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决策存在着学习和协调两种效应。第一,学习效应。地方政府决策的正向反馈会使得类似决策模式的实施频率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官员能够得到的相关经验也就不断丰富,也就更愿意实施此类行为,形成“变革策略—知识经验”之间的循环。这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特定任务的完成能力,但也会造成决策缺乏针对性,很容易造成决策偏差。第二,协调效应。久而久之,常用的决策模式会成为新的惯例。这能够保障地方政府运行的稳定性,使得地方政府内部对该决策模式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人际协调成本越来越低,促使地方政府内部成员相互配合,但同时也增加了新型决策模式实施的难度。
(三)决策路径锁定阶段
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使得某种特定的决策模式被重复使用,当两种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特定的地方政策决策路径就被锁定,即路径依赖。根据上文所述,路径依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决策效率,但其更多的是负面影响。第一,成本沉没。[1]某种固定的决策模式是不可能实现持续成功的,当决策失败时,地方政府官员会被问责,这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转变决策模式,此时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成为一种束缚,要提升决策精准性就需要打破原有束缚,重新学习新知识。决策失败还意味着花费成本构建的配置机制失去效用,新的决策意味着新的资源投入,原有的地方政策决策资源被浪费。第二,成本增加。地方政府决策失败,意味着需要有新的决策方案进行补充,但新决策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变革的非预测性成本。决策的转变意味着人员和方案的调整,增加了人力、物力的管理成本。转变变革策略会使地方政府现有的规章制度随之进行结构性变动,而在新的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和适应方面也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支撑,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新决策实施的阻力。
二、地方政府决策偏差与困境
制度、文化、利益等多种因素使得地方政府决策产生多种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下的地方政府决策效力有限,会引发地方政府决策偏差与困境。
(一)重经济轻社会
在单一制结构下,地方政府的权力、财务等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与控制,层层下传的压力机制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多种考核、检查。以GDP为主导的经济指标一直以来是上级考核下级的关键指标,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但这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依然处于“晋升锦标赛”之中[2],很少有官员能够真正为地区持续发展考虑,也就不能够做到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只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治理依然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常态。这与经济效益产生周期短、社会效益形成周期长有关,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和“政治人”属性。如此,地方政府决策习惯性地将经济指标视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决策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地方经济或者地方官员自身利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决策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地方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从长远视角来看具有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加剧、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经验不足、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矛盾激化等 |